您目前的位置:教学之声>教育科研>正文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迎接转型积极储备——姜竹亭名师工作室孤独症教学主题研讨

发表时间:2023-06-13 阅读次数:517 作者:青岛市中心聋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契合学校工作新动态,为促进工作室成员孤独症教学能力提升,迎接学校转型发展积极做好专业储备,近日,我校姜竹亭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孤独症教学主题研讨活动。

李湘楹是青岛市孤独症首批教学实验班的个训教师,自2014年起李老师接受由加拿大、美国和国内知名特殊教育专家的定期培训指导,积累了大量孤独症儿童评估、诊疗、康复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

什么是孤独症?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表现有哪些?孤独症可能存在的“过度”及“缺陷”,孤独症的筛查、评估、诊断量表及标准……李老师通过文字、波浪线图表、图片、视频等,对应用行为分析(ABA)、正面行为疗法(PBS)、运动康复、回合式教学、自然环境教学、配对等专业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享,几段教学视频展现了孤独症教学的实际场景。李老师从自己参与的孤独症相关培训中选取精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真诚的与老师们分享学习收获和实操心得,“实用”“高效”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刘露老师分享导读孤独症患者坦普·葛兰汀(Temple Grandin)的自传《自闭历程》。世界著名的孤独症(亚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时代周刊2010年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坦普·葛兰汀是怎样说孤独症的?

《自闭历程》讲述了坦普·葛兰汀带着孤独症的独特性,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她是如何和孤独症搏斗成为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她自己的思考和困惑。坦普的这本个人自传被导演米克·杰克逊拍成电影—自闭历程(Temple Grandin)。

“你只是与众不同,但不比别人差”通过书籍和电影,老师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孤独症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教育教学的新火花,更加明确了“一生一案”始终是特殊教育要坚持实施的有效策略,立志成为坦普·葛兰汀的“卡洛克”和海伦·凯勒的“沙利文”。

教务处高月副主任充分肯定了工作室此次活动的前瞻性,学校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对于孤独症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学习研究必要且紧迫;同时结合学校工作安排,对老师们寄予厚望,孤独症教育教学的研习任重道远。最后,张永军主任指出孤独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需要继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技能,家校共育形成合力。希望老师们积极投身到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工作中,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开创孤独症教育的新境界。

《自闭历程》阅读感悟

吴丽老师:坦普的成功除了她自身的因素外,也得益于亲人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当其他老师都对坦普失去信心时,她的科学老师看到了坦普身上的特质和闪亮点,他耐心的帮助坦普开掘自身的智慧,可以说是坦普成功路上的一盏明灯。她的成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亮点。你有,我有,孤独症患者也有。我们要做的就是像科学老师一样,去发现每位孩子的特点和优势,用爱和关怀去加以引导,让每位孩子都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李鑫老师: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头脑共同合作,我们要帮助这些“怪怪的”孩子。有三种孤独症患者,每一种在特定的领域都有优于常人的表现/不俗的表现:视觉思考者(visual thinker):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摄影。模式思考者(pattern thinker):数学家,程序员。语言思考者(verbal thinker):新闻工作者,演员。坦普说,这个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思维模式/心智。也许,假如环境有利的话,孤独症患者往往可以成为社会的积极贡献者。而假如我们周遭的人对他们缺乏理解的话,即使是爱因斯坦(假如他生活在今天,肯定会被认为得了孤独症)也会被埋没。

孙广毅老师:这是一个“你的善意能成就天才”的故事。首先是来自家人的善意:母亲的关爱与教育,还有来自坦普姨妈的关怀;再是来自卡洛克教授的善意,对坦普的教育中“把未知的世界想象成一扇门,打开它,就能看到崭新的世界。”这句话让坦普勇于迎接一个个挑战;最后是来自社会群众的善意,像是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参与人员、牧场中的牛仔以及后来聆听坦普演讲的人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善意成就了坦普。

莫问收获,只问耕耘。通过本次活动,工作室成员们提升了新思想,充实了新知识,增强了新技能,老师们将继续发扬工作室精诚合作的优良传统,同学习,齐进步,共提升,切实为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积极储备和行动。

撰稿:刘 露

摄影:兰 坤

供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