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乡愁》中的诵读练习

发表时间:2019-10-28 阅读次数:1686 作者:袁瑛

 最近教授了《乡愁》一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有别具风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

授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聋生的课堂有时往往会忽略读的环节,而这节课我确定创设情境,反复诵读是教学的重点。聋生的读无法达到字音清楚,朗朗上口,但他们可以声情并茂,用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用富有感染力的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的个性化朗读是本节课中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手段。

我把朗读分为有机组合的三个阶段。初读阶段只注重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并从朗读中得到初步印象,这是最基础的朗读。在分析讨论主题之后再进行朗读,着重于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读出思乡的韵味,这是对余诗情感把握后的朗读。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乡愁的思维发散迁移之后,再进行自由的朗读,就可以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读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乡愁。这样分层递进的诵读不仅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首先是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主要通过以下的投影逐步讲解。第一阶段的朗读指导属于相对正常,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讲难度不大,易于接受。

第二阶段的学习是以研究文章意象所代表的的含义为抓手,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此环节我结合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并播放了《品读 乡愁》等视频,让学生知人论世,体悟意象包含的深意。这一段进行的非常顺利,通过以上的两个PPT页面得以巩固解决,此时再让学生们读,就有一些韵味了。在熟读的基础上,我进行了第三阶段朗读的训练。

第三阶段的朗读要求同学们依据文本,发挥想象,在了解意象象征意义的基础上,用表情神态、肢体语言表达出对乡愁的理解。此时的朗读已经进入了个性化解读,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储备与作家作品达到共情,这是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重要途径。

第一小节的理解,学生完成度较好。也是因为离家在外的经历我班学生都有,对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时常萦绕在他们的心头。广华同学用拖头仰望星空,又在台灯下奋笔疾书表达思念,志远同学用一天去传达室看三遍家书有没有到表达思念,玉珂同学用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织,意恐迟迟归”来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文中的诗句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第二小节表达的是“夫妻离愁”,显然这种情思学生们还是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学生们用青春期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晓文同学的表演是这样的:自己画了一个回家倒计时牌,显示的是“离回家还有15天”,然后就急着去买票,又一张显示“离回家还有0天”,他欢天喜地的撕碎了倒计时牌,拿着行李去坐船。快到家了,他就手搭凉棚在欢迎的人群中找自己的妻子,从急切地寻找到热情地招手,结果靠近了却发现不是的,很是尴尬。一转头,妻子就在身后,开心的跑过去拥抱。(当然了,妻子的角色没有人扮演,该学生对着空气完成了表演,其他同学竟然也都能理解)同学们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被这种谐谑的表演感染。我没有进一步追问,希望在同学们心中保留这份对夫妻离愁的神秘想象,总有一天会有更加深厚的体会。

第三小节中体会“坟墓”这一意向时,学生们对于失去亲人这样的生离死别都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因此我估计对于第三段的理解会流于表面,于是我想到了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面对灾难,母爱的伟大和失去的痛苦在一段视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上网找到了这段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视频为同学们播放,很多女同学看到其中动人的场景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他们体会到了面对时光与灾难时,生命之轻与离殇之痛。我不断地追问,永远的离开至亲至爱的人你会怎样呢?气氛渲染至此,再来读第三段,有的同学用掩面而泣,有的同学深深鞠躬,有的同学用抱膝痛哭的动作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同学说,这一段让他想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俗语,有的同学说想起了从小照顾自己的姥姥,姥姥已经离开了,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了出来,离殇别绪充盈着教室,学生们都深深的感受到了与亲人生离死别时无法逆转的悲痛。

当解读到第四小节,在谈到读这一段应用哪种语气时,同学们出现了争论,有的同学说,应该用轻柔的语气,因为这是游子孩子对祖国母亲说的话,表情要恭恭敬敬,语气应该如轻风细雨。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情绪激昂,因为要表达游子离开母亲太久了,对祖国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有的同学说此时此刻,漂泊在外的游子恨不得早一天早一分早一秒回到祖国的怀抱,心情太急切了,应该读出那种急迫的心情。还有的同学说应该是伤感的,因为当时看不到回归祖国的希望,希望落空就会更加失望。

每个孩子的理解都不同,大家在自由的氛围中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交流了思想,丰富了认知,每个同学都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挖主题,更充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管是哪种理解我都让孩子试一试,读读句子,加加动作。或急或慢的语速加上丰富的肢体动作,学生们在用他们全部的感官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情感。

于是同学们在读出最后一句让情感定格时,便有了手搭凉棚站在岸边翘首以盼的期待,有了对着海峡对岸的祖国比一个大大的心的深情,也有了振臂高呼的激昂。同学们体会到了游子那份痛彻心扉又缠绵反侧的爱国思乡之情。

非常可惜,当时没有将这两节课录下来,现在想想那节课上的真是热血澎湃,最后将我课前准备的两个视频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听障学生理解《乡愁》的意象内涵和主题思想有帮助。

语文二组 袁瑛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