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9-07-04 阅读次数:707 作者:刘思萍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刘思萍


   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特殊的聋哑学生,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而导致了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使得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各种现象的认识,只能通过其它感官来代替和分辨,所以他们对各类事物的认识总是片面肤浅,甚至是错误的。

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

    我讲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我校自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想,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对于聋生怎样通过课文内容的的学习,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写作?深深地困扰着我,辗转反侧后,我认为找准学习的突破口,非常重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时,我大胆尝试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先让学生回顾旧知识,描写人物的方法,再让让学生走进文本,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充分发挥聋生模仿能力强,好奇心重的特点,然后抓住老人的外貌描写,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硬朗、和善可亲的老人。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扣住三次对天游峰的描写,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具体数据、形象比喻、侧面烘托。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有层次地揣摩人物形象的写词练习,最后扣住“一直伴我回到住地”,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这一路上,作者可能在想写什么?由此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内化与积淀。在最后的教学环节,我用精美语段的诵读做为拓展延伸,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与幸福感.
    纵观课堂教学,整节课学生学得较为投入,重难点突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