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分层次教学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发表时间:2019-05-28 阅读次数:1497 作者:袁瑛
   近年来,我校大力倡导“一生一案”的教学策略,我也在教学中积极实践。

在班级授课制下,分层次教学是一生一案的一种呈现方式。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本文中的学优生我用“A组同学”代替,中等学生用“B组同学”代替,学困生用“C组同学”代替。

一旦形成了层次,分出了小组,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习水平给每个不同的小组布置与其能力相对应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出口,获得学习的快乐,这是积极的方面。但有利就有弊,如果总是针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问题,会让学生产生懈怠心理,C组同学会觉得难题与我无关,只要能完成概括大意,用原文填空等基础题目即可,因此,如何提升C组同学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阅读理解水平,让他们尽快的缩短与A组同学的差距,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因此,我在设置问题时,总是面向全体同学,抛出一个适合B组学生的问题。通过分析题目,找出考察的知识点,AB组的学生马上就可以作答,而对于C组却并不一定能做到,可以采用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给予固定句式的方法,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易于C组同学回答出较难的问题。

下面我以我讲授的《桃花源记》第三自然段为例,诠释一下具体的做法。

在翻译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适合B组同学作答的问题。

村里人对于进入桃花源的渔人是怎样的态度?

本题的答案是:由惊讶到热情。

本题的关键词是“态度”,是“村里人对渔人的态度”,抓住这两个关键词,A组同学基本上应该能回答出来这种态度的变化。我会提示:村里人的态度有变化吗?预设B组同学在我的提示下基本上也应该能够作答。

而对于C组同学,这个问题和随后的提示并不一定能够理清他们的解题思路。于是我在PPT上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1、找出村里人刚刚见到渔人时表示态度的词语。

2、说一说村里人对渔人都做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着上面那个中心问题而展开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文中更容易找到,将这两个答案连起来就是能解答中心问题。

紧接着的第四自然段中的中心问题是:

1、      理解“不足”这个词的古今异义。

2、      村中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值得对外人说桃花源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但是为什么是“不值得”对外人说,对于C组同学也确实有些难度,首先要理解村里人对渔人说“不值得”的表面含义,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有意识的又出示了三个问题

村里的人为什么要来到桃花源?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村中人会问哪些问题?听到渔人的回答后为什么会叹惋?

想象一下,村中人真的是觉得这件事情很小,不值得对别人说吗?如果不是,请揣摩一下他内心的感受,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让渔人对外人介绍桃花源?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书中的原文,这是面向全体同学设置的,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再一次熟悉课文,也可以创设一种答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们明确:村中人最不愿意过得生活是——战乱。

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是具有开放性质的,主基调定位“叹惋”,围绕这个词展开想象,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计对话,走进文本,角色扮演,将他们置身于桃花源中,或是渔人,或是村人,一问一答,深入理解解答中心问题的时代背景。

S同学说,如果我是村人,我会问:现在是秦几世了呢?渔人回答:秦代早就灭亡了,现在已经是晋朝末年了,在秦代和晋代之间还有汉代呢。看来你们已经离开尘世很长时间了呢。

老师接着问:听了渔人的回答,村民会叹惋吗?

Q同学会说:会,他们为了秦代的灭亡而叹息。

P同学反驳:村中的人觉得秦代统治不好,所以来到桃花源,所以听说秦代灭亡了应该很高兴,而不是叹息。

看着同学们一来一往的争论着,我马上鼓动学生都参与到辩论中来,说出自己的意见,重点关注那些跟不上的学生,让他们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就算说不出来,也让他们站站队,说说更同意谁的意见,让他们获得参与感。最终大家一直否认这个问题能让村人感到叹惋。否定了这个思路,我又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W同学说:如果我是村人,我会问:现在外面的社会现在怎么样?渔人回答:现在的社会非常动乱,朝廷腐败,官员们只会剥削老百姓。

村人会问:渔人,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渔人回答:我现在是靠着打渔为生,因为要交很多的苛捐杂税,所以生活的很是痛苦,最近社会也不太平,只要是个官就能来欺压我们老百姓,很多地方的农民已经起义了,恐怕是快要打仗了吧。

教师追问:渔人为什么这样回答?

W同学说:陶渊明正处于东晋末年,渔人的回答正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

教师面向全体同学问:村中人听了这个回答会叹惋吗?

此时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叹息惋惜的具体内容已经非常清晰的出现在面前,外面社会的动荡和村内生活的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解题思路引导至此,中心问题的答案也呼之欲出了。

第三个问题的设置从解词入手,结合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再联想现在桃花源幸福平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不是不值得,而是不希望渔人对外人说,他们害怕重归动乱的社会,也怕外人进入桃花源后,改变这里原有秩序,打破宁静祥和的氛围。本段的中心问题得以解决。

回想以往的教学中,对于这种较难的问题,教师的判断标准是大部分的同学明白即可,对于C组同学的指导很难做到如此细致。而现如今有了“一生一案”教育理念的引领,课堂上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理清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将一个较难的大问题化解成几个小问题,解答出几个小问题,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我将它命名为“走一步,再走一步”解题法。在明确解题思路的路上,设置的问题由简到难,让那些C组同学能答出一道是一道,多答出一道就离着解答难题更近了一步,改变他们以往看到难题觉得无从下手的状况,摒弃难题和我无关的错误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反复强化这种方法,希望C组同学在碰到难题时能够在抓准关键词的基础上,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更快的缩短与A组同学的差距。

我知道,运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解答难题,需要对学困生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和引导才能有所效果。我将坚持不懈,不断钻研,继续实践,调整,完善总结这种符合“一生一案”教育思想的方法,努力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