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走一步再走一步
|
课时
|
3
|
班级
|
高一二班
|
时间
|
|
学情分析
|
因为是初始年级,本班学生又基本上都来自外地,对于叙事散文的学习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需要更加明确的语言引导和方法指导。尊重他们依据个人理解能力的个性解读。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3.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复述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4.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理解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2.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多角度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多方面的含义。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在阅读中感悟思考生活的哲理激励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敢精神。
2.理解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有意培养自己独立、自强的能力。
|
重点难点
|
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以小见大的写法,理解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有意培养自己独立、自强的能力
|
一生一案目标预设
|
基础组: 能够概括故事情节,较完整的复述课文,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
发展组: 能够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
提高组: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复述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理解文中表达的人生哲理。
|
教法与学法
|
小组合作探究 圈点勾画法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课型
|
新授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复习导入
|
1、复述课文。
2、通过同学们的复述,可知本文一共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写了:遇险
第二部分写了:脱险
你们觉得哪一部分写的最精彩?第二部分是课文的哪几段?(18—28段)
同学讲到本文中最动人心魄和感人至深的一段是爸爸帮助我走下悬崖的一段,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这一段。
|
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述课文。
生生评价
师生评价
学生齐答
|
复述课文引入新课,有利于深入研读,小组合作展示,美术水平高的同学绘制连环画,对口头复述进行有力的补充,利于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个性,让每个孩子的能力都得以展示,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研读课文
阶段小结
学法指导
个性解读
拓展延伸
德育提升
|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的几个问题:
(1)文中的“我”在面对困难时有怎样的表现?
(2)请你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揣摩“我”内心的感受。
(3)爸爸怎样鼓励“我”走下悬崖的?
(整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其中的第一二四组需要进行朗读)
此时此刻,“我”终于走出了困境,谁能总结一下,是用了怎样的方法化解了困难呢?
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其实刚才我们解决“我是怎样脱离困境”这个大问题的时候,也是把它分成了三个小问题,化繁为简,逐一解答,也就找到了这个大问题的答案。
同学们陪着文中的“我”一步一歩的化解困难,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我”说什么?你想对文中的其他人物说点什么?
联系生活实践,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
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我们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
|
学生小组讨论,课件出示大课文,每个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
个别读,齐读,男女生读
齐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自由发挥
联系实际谈感受,谈方法
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
这是本课的中心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充分的分享交流中,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
朗读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让分享中获得感悟得到内化,并以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阶段小结和学法指导是密不可分的。本节课的亮点也在此处,从故事中获得方法来研读文本,并鼓励他们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更利于学生接受
这是本文的第二大亮点及个性化解读。设计的问题更具开放性,可从劝解安全,解救方法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利于发展学生开放思维。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从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感觉文本中的知识是鲜活的,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他们的人生有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才能让孩子更爱学研读与感悟。
|
课后作业
|
方案一:让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个问题。
方案二: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吗?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要求:有能力的同学能够多想几条解决的方法,写300字以上,如果想不到很多方法的同学,可以先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再写下来,字数不限。写在日记本上。.
(课后作业的设计体现了一生一案的教育理念,利用本文中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解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想出多种方法,而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的帮助下开拓思维,哪怕是想到了其中一种,也要极力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快乐。)
|
课后记
|
|
|
|
|
|
|
|
|
|
附:教学反思(课后记 )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以“一生一案”的教育策略为引领,在散文教学中注重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解读。环节衔接和问题设置上精益求精。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这种主张对于摆脱长期以来程式化阅读的弊端,使阅读回归真实,走向科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是文学作品本身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同时,阅读者个性的性格、学养、阅历等又是千差万别的,对同一可能会产生的不同联想想象、不同感悟,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这符合我校“一生一案”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能力和生活经历,就文中的一个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谈出自己的感悟,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拔高,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彰显个性,学有所获。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甚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丰富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完成这次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方法,使他们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多角度阅读关键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我想可以针对某一情节,着眼于某一人物,拟一个中心话题。在充分研读课文以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个性化解读的问题:同学们陪着文中的“我”一步一歩的化解困难,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我”说什么?你想对文中的其他人物说点什么?
此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思路更具开放性,实际呈现的课堂也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
学生从父亲的角度出发,谈到了会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希望孩子能够理解父亲不亲自去救,而是指导他自救的良苦用心,鼓励赞美孩子的勇敢,增强他以后克服困难的信心。
也有的学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感谢父亲的营救,感悟自己的成长。
还有的学生将自己扮演成为“杰利”向文中的“我”忏悔,不应该轻易抛弃自己的伙伴,如果自己救不了应该尽快寻求别人的帮助。
还有的学生对文中隐藏的角色——母亲说,你培养的孩子太柔弱了,总是教育孩子不要冒险不要冒险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这种教育方式真的要改改了。
学生们的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我想这就是尊重孩子个性解读的成果,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开放性的题目解放学生们的思维,不用标准答案束缚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在交流分享中,学生会更加丰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则应多倾听多鼓励,给予孩子们积极地引领,平等的参与,客观的评价。对于一些毁三观的解读也要及时纠正。对于没有标准答案,不用对错衡量学生的开放性题目需要老师们运用教育的智慧精心设计,做好预设,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而充满活力,符合“一生一案”教育理念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