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关于答非所问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9-05-27 阅读次数:1232 作者:刘金宏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经常答非所问,极大地浪费了课堂时间,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所思、有所悟,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要减少学生答非所问现,就要明确学生答非所谓的原因。在课堂上,手语是重要的辅助手段,手语同汉语一样有地域性,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排除是否是因为学生不懂手语导致的答非所问。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将有难度的问题写下来,课件中的问题也尽可能清楚明了。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学生思维发展存在滞后。思维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①直观(感知)行动思维(0~3岁);②具体形象思维(3~7岁);③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分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逻辑思维,再细分为初步逻辑思维(小学期)、经验型逻辑思维(少年期)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约从青年初期起)。

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极其复杂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其中遗传和生理成熟是思维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思维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实践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源泉。听障学生因为听力受限,身心发展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青春期为例,男孩子的青春期从9.5-19岁,听障男生集中在十六七岁前后。生理发展的滞后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次因为听障,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经验型逻辑思维发展相对滞后。例如在讲授《春风》的时候,课文有这样一段话:“清早,穿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我问学生:人们这是要干什么去?全班没有同学能够回答,甚至有同学说人们要去扔垃圾。

 要减少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思维训练。我们可以采用的思维训练方法有三三两两讨论法和六六讨论法。三三两两讨论法:此法可归纳为每两人或三人自由成组,在三分钟中限时内,就讨论的主题,互相交流意见及分享。三分钟后,再回到团体中作汇报。六六讨论法是将大团体分为六人一组,只进行六分钟的小组讨论,每人一分钟。然后再回到大团体中分享及做最终的评估。

这两种训练方法在课堂上的实施方法可以与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想结合,给学生命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意见,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激发思维的火花,六六讨论法,比三三两两讨论法对个体的要求更高一些,对于部分学困生以鼓励为主,只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要肯定,优点是可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问题难度进行选用,此外在进行思维训练时要以口语为主,辅之以书面语言及其他方式。

此外还有很多思维训练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帮助学生调高思维能力,减少答非所问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