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关于“一生一案”的探索之十

发表时间:2019-05-24 阅读次数:905 作者:王俊

开学初,学校提出了将3-5月份定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月”。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些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说实话,在我的意识里,我也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些理念。但是面对一群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健全学生要用6年才能学完的书,我们却要用2年的时间学完这样的现实,我怎么也无法做到放手。而且我班学生性格相对内向,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低。因此,语文课上,我已经习惯了成为主角,不停地向学生传输知识,希望他们能将我所输出的知识都完全吸收。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我在课堂上讲的津津有味、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却是味如爵蜡、岿然不动,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课堂是制造快乐的地方,学到知识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而让学生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并摸索出适应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才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让学生当老师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海燕》是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正因为是传统名篇,在设计教学时,确也感受到较大的挑战。而且高尔基生活的年代距离今天较为久远,学生又没有学习过历史,在不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学生更难理解这首散文诗歌。因此,我布置了课前预习,让学生利用手里的学习资料和教室的网络进行预习和自学。

课前,我班文找到我,说想在课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她的主动请缨,我当然是要给予支持。文在班级里属于语文基础较好,阅读面较广,自然对俄国的十月革命有所了解。同时,该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好,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且言之有物。而且该生在班级里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学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她,以她为语文学习的标杆,因此,让她当“小老师”再合适不过了。

课堂上,文的表现自然是落落大方。


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较为准确,对于同学的回答能做出正确判断。当遇到同学们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她会进行引导。


  在讲桌这个舞台上,文俨然是整堂课的“焦点”。这位 “小老师”带领着同学们从作家作品到字词的掌握再到句子的赏析最后对海燕象征手法的分析,无论是对知识的把握还是从讲话时的仪态以及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还有精心准备的PPT,都是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应该说文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在文的积极调动和带领下,其他同学也是十分活跃。语文课上平时不怎么举手的辉,在这次课上也颇为积极,而且回答正确率很高。杨和马则一如既往地积极,但是杨的正确率较低,他在理解海燕等象征意义时很吃力,可见他仍需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惠因为多重残疾,动作慢,平时我上课时,她不用举手,直接说。但是因为文听不见,她举手又比较慢,因此发言机会较少。我则场外直接点名让她发言,也让她回答了不少的问题。对于雨的不举手,文则是直接点名叫他。飞现在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好,很多同学答错的问题都是他帮助补充纠正的。


整堂课上,虽然文是主角,但是我也不是“甩手掌柜”,对于文在讲解中没有强调的重点内容,对于文在赏析时出现的小bug,我都要及时修正、补充和强调。

当然,文作为学生,她的理解毕竟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或者在某些问题上的理解还有些偏离。比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中对“掠起”的理解,文认为是革命肯定要带给人们群众苦难,作为革命先驱的海燕在安慰、安抚人民大众。其实不然,每当文偏离了正规的时候,作为外援的我,就要及时纠正,避免她对同学们的误导,并将同学们的思维拉回来。

让学生当老师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让学生在摸索中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也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更浓,学习效果更佳。通过听学生上课,老师与学生的学习心理达到同步,以此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把握的疏漏之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同时,学习是相互的,在“让学生当老师”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