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11月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8-11-29 阅读次数:1231

心理课之学科整合

11月教学反思  徐开慧

本学期的11月份,我完成了本学期的我的小组课《赞美你的美好》,在和听课的老师们在评课过程中,除了对本节课的一些调整和修改。带给我冲击力最大的就是学会运用学科教学的方法来上心理课。

心理课的独特性在于很多课程没有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在体验过程中一种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对于我来说,我的授课思路不是很清晰的不足,这时候就暴露的比较充分,如何有效的提高自己这方面的不足。通过本次小组课,帮助我找到了好的改善方法。

我目前备课的状态时,一节课程在准备的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确定课程框架,就是确定整节课的课程思路,确实一节课的骨头支架。第二部分是将每个环节的互动补充上去,也就是将肉骨髓填充上去。首先对于第一部分是我较为困难的部分,在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可以学习理科学科的方法,来完成心理课的第一部分。理科学科相对逻辑思路比较清晰,讲解一个定义或者计算方法,然后在进行一个检测和练习环节来检测学生是否充分的掌握了这种方法,然后是难度增加自主练习环节,最后可以将问题升华让学生问题联系实际。运用这种逻辑思维来检测自己的心理课是否具备了这些环节,一次来规避掉自己逻辑思路不清晰的弊端。

 对于第二部分,完成每个环节的丰富性的时候,就可以借鉴文科教学的方法。学会层层递进的问题提问的方法。运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课程环节提问更加的循序渐进,更有层次感。更能够带动学生的思考。

以《赞美你的美好》这节课为例,我原本的课程思路是导出赞美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表演总结出赞美的四种技巧,运用赞美技巧来赞美身边的同学,最后升华至赞美自己。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忽略了对于赞美技巧的及时检查与回顾,导致整节课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度不是很好。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程环节中,对于学生感受的询问也过于粗糙。在学生进行了赞美同学的体验活动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这一问题太过粗糙,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在学习语文教学中“这一段描写的是什么?这一段中心句是什么,这一段表达了坐着怎样的情感?”这样三段式层层递进的询问方式。在学生体验了赞美同学这一活动后,我可以进行这样的提问,“1、你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心情是直接可以感受到的)2、对方都运用了哪些赞美你的方法3、卡片中的对你的赞美是否符合你?”这样的提问方式就改变了原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的更加细腻。

尽管心理课程较为抽象,学会借鉴学科教学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