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专业术语(历史概念)很多,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将它们进行分析比较,对听障学生而言绝非易事。例如: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叫做“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的时间从6月到9月,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但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被称为“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看似相差不多,但含义却相去甚远。辛亥革命的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很多同学就混淆了“封建帝制”与“封建制度”。再如“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等等问题,这说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把握是不准确的“囫囵吞枣”,仅靠死记硬背记住名称,没有理解其内涵,这就造成混淆历史概念,用词不当的现象。
理清历史概念的单独性和普遍性,运用各种方法将历史概念阐释清楚,为学生语言表达增添历史色彩。
一般说来,不同类型的历史概念,在内涵的构成上都有其特点的因素,如历史人物的概念,由所处时代、称谓、作为或作品、历史地位或影响等因素构成;历史事件的概念由发生事件、发生地点、简要经过、结局及影响等因素构成;历史现象的概念则有事件、范围、特征、影响等因素。从方法上把握历史概念所含的特点和因素,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具有普遍性,我采取的方法是在语言表达和文字组织中,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其共性。例如:农民起义是学生经常涉猎的课题,要指导学生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时间、影响或意义)和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学生结合史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系统有序的套搬“历史公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如,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盛世治世形成的原因,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可以总结其共性:贤君励精图治;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徭役赋税负担;提倡节俭,以身作则等,再结合其具体时代特征,加以丰富和补充。
在比较中区分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并通过积累本复习巩固。上文提到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授课时首先要讲清楚各概念的因何而命名,落实到积累本上即
“戊戌变法 = 百日维新 ≠ 戊戌政变”。
(1898戊戌年) (103天)(慈禧太后破坏)
又如“靖康之耻”和“靖难之役”的比较:“靖康之耻”是金灭北宋,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的史事。讲解这一段历史,我指导学生在积累本上抄写下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同时,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说、影视作品《射雕英雄传》郭靖、杨康名字的由来加深学生记忆。“靖难”二字意为平定祸难,是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区分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