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名师风采>正文

3-4思维的训练二 比较与分类

作者:程颖 发表时间:2014-12-08 阅读次数:7862

 

语文教学中思维的训练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

教高中这些年,我很注意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将所有的高中课文,归纳成二十几个主题,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强大的知识网络,用的就是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教学案例:

横向对比专题一:主题对比

所谓主题对比,就是将相同主题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形成总结性的论题,积累主题,积累语言,为写作作铺垫。

例如《隆中对》和《出师表》,都是写的和诸葛亮有关的内容。两篇文章各自独立,但是又互相联系。隆中对策在出师表中有相应的描写。我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从两篇课文中寻找答案。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问题,在《出师表》中有没有体现?

通过对比,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前后联系,学生的思路也更加开阔了。

《湖心亭看雪》和《记承天寺夜游》两文,一是赏雪,一是望月。时空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但是看雪人和赏月人的心情是相同的。上课的时候我把这两篇课文做了联系,用的就是当今非常流行的“穿越”:“隔着遥远的时空,人和人依然能够心灵相通。如果真的能够穿越,明朝的雪花是不是能飘到苏轼的庭院里?张岱的酒友中是不是又会多了两个“闲人”?”相互的阐释中,学生对这些心境或许会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课例一:《成长的故事》

一、              课前准备

1、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最后一课》《藤野先生》《孤独之旅》《再塑生命》《我的母亲》《背影》

2、    从文章中划出相关语句,在作业本上写出:从这些文章中,你感受到成长是什么。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并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

二、              课前导入

上个周五,快乐男声的比赛落下大幕,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夺冠的华晨宇,而是李宇春和周笔畅,让我们再回到现场感受一下当时的盛况。虽然咱学生听不到声音,但是对娱乐圈却很关注,全都知道快乐男声、李宇春、周笔畅。用这个做导入,学生像打了鸡血一样,马上兴奋起来。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插入视频,在视频中,李宇春搂着周笔畅的肩膀说:“八年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长大了,你们呢?你们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吗?”全场掌声雷动。

教师导语:八年前,李宇春和周笔畅站在舞台中央,上演巅峰对决,八年后的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李宇春已经坐上了评委席,周笔畅的歌声穿行在大街小巷。八年前的今天,老师还是一个青涩的女生,刚刚走上讲台,天天守候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她们的精彩演出。八年后她们的拥抱,唤起了无数人多少青春的回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漫长的岁月水一样的流过,她们长大了,我也长大了。你们呢?

引出成长的话题,全班同学大声的齐读:

我们每天都在成长。(we grow up everyday!)反复读,读出气势,读出感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感悟成长。

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感悟课本中的成长瞬间。

大屏幕艺术字显示“然而,成长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大声齐读。

冰心女士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珠,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大屏幕显示:成长的道路上,或许是一个人温暖了你的人生,或许是一句话让你从错误中警醒,或许是一个画面刺痛了你的眼睛,或许是一个背影触摸了你的感动。这几句话是老师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提炼出来的,你能想想它们来自于哪些课文吗?

例如:《藤野先生》的课前语中写道:“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你人生的征途中温暖的闪亮。”藤野先生温暖了鲁迅的生命。

学生仿照老师的例句说句子。

《再塑生命》中莎莉文老师温暖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藤野先生》中 的看电影事件刺痛了鲁迅,让他改变自己的志向,弃医从文。(电影画面、欢呼声、围着看的麻木的中国人都刺痛了鲁迅)

《背影》中父亲给我买橘子的背影给了我很多的感动,让我几次流泪。让我体会到了父爱,懂得爱的深沉。

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从那些熟悉的文章中寻觅成长的足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作业,谈一谈你对文章中小主人公“成长“的理解,

并把小组讨论的感悟——成长是什么  写在老师发的小本子上。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边交流边读一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加深体会。

例如:成长就是那脚下的一小步,走出了这一小步,就走向了自信,走向了成功,就能把困难踩在脚下。《走一步,再走一步》

成长是小英子的顿悟,在爸爸的鞭打中,小英子学会了早起,学会了勤奋,再去邮局寄钱时,小英子学会了勇敢,在爸爸去世的时候,小英子学会了照顾妈妈和弟妹,学会了把责任扛在肩上。在风风雨雨中,在一次一次的磨练中,小英子变得勤奋、勇敢、坚强。

成长是丑小鸭面对嘲笑时候的坚强,面对排挤时候的不放弃。(成长是丑小鸭的蜕变)

成长是鲁迅面对中国人麻木的神情时弃医从文的决绝。

成长是杜小康克服无边的孤独,无边的恐惧,变得内心强大。成长是杜小康在经受荆棘的刺痛,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

请同学们将讨论的结果概括性的写在黑板上。将同学们写在漂亮小纸条上的感悟贴在教室的展板上。

四、              说你说我——我们的成长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你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老师可以给你一点提示:

大屏幕显示:         你是否像杜小康一样经历过孤独的考验?你是否像小英子和小弗朗士一样经历过人生的变故?是否有一件事让你学会勇敢、自信、坚强等等让你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否有一句话让你明白人生的道理?是否有一个人像暗夜中的星辰,给你温暖和鼓励?是否有一棵小小的花花草草,给你人生的启迪?

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本来我准备了一个自己的故事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没想到学生们很踊跃,故事说的也很感人, 同学们情不自禁鼓掌,有的同学还流泪了。我准备的故事也没有排上用场。

当然不能忘了紧扣主题,讲完故事,老师会按照黑板上的格式由自己或者由其他同学来概括出在这个故事中,成长是什么。

例如:成长是王伟逍体会到了妈妈的爱是那么的无私和博大。

五、成长的礼物

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礼物。不知不觉,我们相互陪伴,已经度过了两年的时光,这两年来,我欣喜地看到你们的蜕变,老师将想说的话都装在这个小小的信封里,这里面记录了你们成长的足迹。(我买了漂亮的小信封,里面写下的是在我眼中这几年他们的变化和成长。还有殷切的期望。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地接过小信封,迫不及待的打开,然后兴奋地互相分享起来。)有的同学还将这个小信封一直放在书桌的书架上,用以勉励自己。

六、教师小结,提出希望。并布置作业

老师希望以后的每一天都能看到你们更大的进步。老师希望我们彼此都可以在彼此的故事里不断成长。

请你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整堂课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给学生充足的课下时间去准备,课上时间进行交流。尽量将课堂留给学生,将黑板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读读想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互相的启迪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成长的主题,感悟人生,体验生命。

课例二:《古诗文中的贬官文学》

贬官文学是中华文化史中不能忽视的一种现象,文人墨客们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藉由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高超的技巧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贬官文学。他们或寄情山水,或托物寓意,为情造文,诞生了很多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其实,仔细想来,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少有人会总能“春风得意马蹄疾”,平步青云。即使如盖茨、李嘉诚、乔布斯也遇到过生命中的滑铁卢。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总会有起起伏伏。宦海沉浮在许多文人的生命中似乎变成了一种常态。比如大诗人李白、苏轼,再如我们的国家主席邓小平也曾经经历三起三落的考验。范冰冰曾经说过:“经得起多大的诋毁,就受得起多大的赞美。”这句话深思起来还真是富有哲理。但是不同的人面对生活的起伏时心态还是有差别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中汲取正能量吧。

一、寻找学过的相关主题的课文

相关的课文:

柳宗元《小石潭记》

刘禹锡《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欧阳修《醉翁亭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浣溪沙》

白居易《琵琶行》《观刈麦》

李白《行路难》《将进酒》

韩愈《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诉衷情》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二、学生进行整理,按照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进行分类

1、    随遇而安,乐观豁达型

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宋代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醉翁亭记》是他被贬滁州时所作。在文章中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文章以“醉”与“乐”贯穿全文,以醉写乐,以醉来排解贬谪的苦闷。因为政治受挫,不得见信于王,所以退而求其次,为一方父母官,造福一方百姓,通过这个来实现人生价值。纵情山水,大自然的瑰丽总会让人产生万物永恒而人之渺小之感,山水相映的美景,四季变幻多姿,朝暮变化之美,都源自作者心灵的沉静。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欧阳修自山水中得到的也是这种沉静。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总能自己为自己寻找到生命的价值,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为自己找一方安身立命之地。这是一种极强的心理暗示。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应该是源自儒家思想几十年的熏陶,依然融化在他的骨子里。如果你问他一句:“你幸福吗?”即使在被贬谪之地,他也会回答你:“幸福源自心中。”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被贬黄州。《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就是这段时期写的。苏轼一生坎坷,因其耿直的性格,多次受到政治上的打击,多次被贬,但是一边被贬、一边自我疗伤,一边坚强,这就是老苏的人生哲学。在贬地黄州种竹吃肉、养生谈禅、写诗作画,游戏人生、随缘自适,《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写于此时。文章最后几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点睛之笔。“闲人”一词,既彰显着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但是远大抱负未能实现,一再遭到贬谪的苏轼似乎已经逐渐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不管是多么穷苦的地方,苏轼都能安之若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苏轼豁达胸襟的最好的体现。到了晚年所写的《定风波》中,苏轼看似闲散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似得道高僧的超脱;而山回路转,烟雨停歇之际,在苏轼眼中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如不是经历大起大落,深察人世无常,怎会有如此豁达乐观的胸怀。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能做到坦然超脱,宠辱不惊。他的这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成为后世文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2、    屡受挫折,倍受打击,不改初衷型

柳宗元因为积极参与改革,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写有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中犹以《小石潭记》著名。文章描写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色,环境清幽,景色纯美,然而在作者心中,这里的寂寞、冷寂、凄凉却深入骨髓,寒意彻骨。可见作者此时的心境。永州的生活艰苦,母亲因病去世,加上残酷的政治迫害,使柳宗元的身心都受到了严重地损伤,所以他的文章里比别人的文章更多一份凄苦。好似余华在《活着》里写的那个叫福贵的老头,在遭受命运给予的接二连三无情的打击之后,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我们谁都不忍心苛责他不如其他的文人豁达乐观,只能看着他躲在自己深深地痛苦里,不作任何挣扎,心甘情愿的沉沦。痛到没有知觉也许就能麻木。然而精神和肉体的重重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外表再怎么冷漠,内心却依然是坚定火热。屈原说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骨气,你可以杀了我,但是不能改变我的初衷,不能改变我的信仰。

刘禹锡同柳宗元一样,因为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和州。当时的地方官,欺负他是流放的软柿子,故意刁难,一逼再逼,半年时间,他被强迫搬了三次家,最后住在一所破旧的茅草屋,仅仅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句句高洁淡雅,句句赏心悦目,字字锦心绣口,表现出不同流合污的高贵气质,流露出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现出高洁傲岸的情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即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我自仰天大笑出门去,岿然不动安如山。而那句“何陋之有”则成为千古一问,铿锵有力的回荡在历史的洪流中,从未消弭,直到现在,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而《秋词》这首诗是他被贬朗州所作,他虽遭贬谪,但是并未悲观消沉,他一反历来文人墨客悲秋的情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他晚年被召回洛阳,途中碰到白居易的时候所做。诗歌沉郁沧桑,二十三年的沦落光阴让诗人内心悲凉,最好的青春年华却在被贬谪之中度过,时光蹉跎,远大的理想抱负都成了镜中月、水中花。白居易在酬和诗中为其鸣不平“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然而多年的贬谪生活成就了他的胸襟气度,世事的变迁,宦海的沉浮已经不能再伤害他,他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答,既有自己即将垂垂老矣的惆怅,更有对新人辈出的欣慰,这是怎样宽广的心胸和豁达乐观的气度。

3、    壮志难酬,愤懑不平型

韩愈: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韩愈仕途不顺,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都没有得到回复,因此愤而作此文,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强烈愤慨,气势恢宏,言辞犀利,慷慨激昂,成为了千古名篇。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多岁被启用,两年后,却又因为谏阻宪宗迎佛骨,触怒龙颜,几遭杀身之祸,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写于此时,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成为韩愈重要的作品。此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对于自己忠而获罪,他毫无怨悔,明知是以死相谏,却勇往直前,这种刚直不阿的气概正是铮铮铁骨,为匡扶正义置生死于不顾,这已经超出了文人墨客的界限,而颇具侠客风范了。云横秦岭,回首来路,已是一片苍茫,遍寻不着曾经的脚印,长安的那个家已经不再是我的家了。雪拥蓝关,马都不肯前行,未来是怎样的?前路还会有多少的风雪?生活还将有多少的磨难?陆游曾经感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韩愈却是怀着必死的决心“捐躯赴国难”。全诗流露出英雄失路的悲壮和凄楚难言的激愤。这是用血泪铸就的诗句,用生命铸就的奇文。

三、讨论:为什么在挫折面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

知人论世。

1、  儒道佛 各种思想的影响。

2、  自身的经历。

学生作业展示

横向对比专题二:古文和现代文的对比阅读

古文一向以高傲的姿态出现在课本中,学生接受起来没那么容易,如果引入相关的现代文,学生学习起来不仅轻松,而且有趣。

(一)、《观潮》(八年级)  (二)《观钱塘潮》(小学四年级)

《观潮》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因为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是佶屈聱牙的古文,所以全体学生都没有兴趣。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我找来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让学生们描述看到的画面。

学生们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观钱塘潮》,我就把这篇课文拿来和文章进行了对比阅读。并让学生们分成三个小组进行pk,看哪组同学找的又快又准。

讨论题:

一、  分别读两篇文章,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进行比较。

二、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迅速行动起来了。一边看着翻译,一边对着课文,写写画画,讨论的不亦乐乎。

讨论题一:分别读两篇文章,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进行比较。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3、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大声如雷霆,

4、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5、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6、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势极雄豪。

7、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大声如雷霆

这些句子都是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描写的非常细致。意思相近,学生对比着读,加上翻译书,对课文中难懂的文言词语就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讨论题二: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讨论结果:

共同点:

1、      都是开篇点题。开头总领全文。都写明了“奇观”。但是注意,文言文中的“观”是“奇观”的意思吗?不是,是“景象”的意思。

2、      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细致,都写出了潮水的变化,都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1)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2)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人群又沸腾起来。

顿时人声鼎沸,

《观潮》中第四段专门写观潮人群密集,从而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从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观钱塘潮》则是穿插在文章中,重点写人们的心情,从等着盼着到沸腾到人声鼎沸。人们的心情随着潮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侧面烘托出潮水的声势浩大,强烈的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紧紧扣住了读者心弦。

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口技》中用到的方法是一样的。《口技》通过描写宾客的反应,开侧面烘托表演口技的人技艺高超。

不同点:

《观潮》除了写潮水之盛,还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和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的精彩表演。

这些吴中健儿就是传说中的“弄潮儿”。弄潮儿指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或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

现在用“弄潮儿”这个词比喻什么?比喻走在时代前头,引领时代潮流,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讨论:为什么作者要写水军演习的场面和吴中健儿的精彩表演呢?请你结合周密的经历(文章的背景)来谈一谈。

“周密,出生于杭州。宋宝祐年间(12531258)为义乌县(今属浙江)令。景定二年(1261),任浙西帅司幕官。宋亡,入元不仕,隐居弁山。后家业毁于大火,移居杭州癸辛街。”

《武林旧事》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以前,是作者隐居杭州,为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全书共十卷。

讨论结果:描写滚滚大潮中水军的精彩演习,暗喻作者的故国之思和无限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二)插入  《酒泉子》潘阆 对比阅读二

潮涌四起,震耳轰鸣,在江面上画出一道弧线。接着,越来越近,他就站在堤坝上,看着潮水涌来,却无法动弹。他想叫,但脸部肌肉连抽动一下都不能。潮水涌上天空,渐渐把一切都遮掩,最后,向他俯冲过来……伴随一声更接近于哀号的尖叫,他本能地坐起身子,已经汗流浃背。多少个夜晚,他只重复着这样一个梦,重复着一次次惊醒,重复着哀号、叹息、回忆。窗外火光朦胧着,偶尔有一阵稀零的马蹄声,顿时沙尘扬起,那是蒙古人的铁骑。他记的清清楚楚,不只是因为那是八月最繁华的时期,皇帝观潮的日子,也因为那是大宋留给他最后的回忆。生活在他的时代,观潮的人有多少?请想象一下,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国都突然寥无人烟,几百万人都挤在一条上百里长的大堤上,几十条大路小路堵满了车,人头攒动。有人是来看潮的,也有人是来看达官显贵的。而那些达官显贵,都坐在岸边的牌楼上,楼下几千面鼓,配合着几千双赤膊的有力锤击,发出极限的声响。那时的他很年轻,每次都会找一个空无一人的地方,安静地看潮。当然,要安静是做不到的,几千面鼓的响声,与潮水的翻腾声配合在一起,起初鼓声覆盖了潮声,接着潮水越来越近,从一条直线变成了一捆线,一面丝绸,一座城墙,一片雪岭。潮水声压过了鼓声,把交响乐推向了高潮。这时,便能看到潮上几十个赤裸着身子的汉子,举着大宋军旗,在江面上翻腾。声音混成一片,耳膜似乎不再震动,跟着眼前也是白茫茫一片。潮水退去,似乎大海也已经空了。把那些被打碎的思维重组回来以后,他竟有些不习惯这久违的安宁。年年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观潮。其实,很多细节他都已经忘记,而唯一让他深深铭记的是当年观潮时牌楼上挂着的和水手们手里拿着的大宋军旗。细细数算,已经几十年再没见这军旗了,这几十年,发生了太多太多,打仗了,出兵了,兵败了,人逃了,宋灭了,元兴了。当他发现这些事情他一个个都已记不过来时,他才发现自己已经老了。如今他已搬到一个永远也看不到大潮的地方,但每一个夜晚,那些军旗,那些潮声,都还历历在目,历历在耳。天亮了,门外的蒙古兵营传来集结的号角,他该起床了。不管是一个人死了,还是一个朝代灭亡了, 生活却还依然要继续着。

通过这篇文章来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心情。

横向对比专题三:诗歌的对比阅读探究

    诗词是古典文学的精华,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它含蓄凝练,独特的韵律美和深远的意象让人不自觉的沉浸其中,含英咀华,唇齿留香。可是我们的学生因为语言积累的不足,生活经验不足,难以将诗词中的感情体会的全面,这个时候对比阅读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引旧联新,拓展思维空间。

1、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人吟诵,自然包含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学习诗歌时,不妨将相同题材的诗词文章拿来对比着学。例如学习《沁园春雪》时,我先后引入了柳宗元的《江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古典诗词,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感情积累,对学生理解文章也有帮助。

2、相关的现代美文也经常被引入课堂,进行比较阅读。诗歌中有些精彩的语句会被直接引用在现代的散文中,拿出来做一下对比,结合语境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

3、有些语句则是由古典诗词化用来的,可以互相解释。有时在讲解诗词时觉得意境相仿的语句就直接引用进来。

4、有时可能是意见相左的,也可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有时运用的是相同的修辞手法,不同的语言表达,可以启发学生在对比中增加想象力,扩展思维空间。

学习诗歌的时候,将这些课外的知识迁移进来,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语句。

横向对比专题四:写作方法的对比整合

同一种写作方法,可能会渗透在不同的课文中,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就更全面,更深刻。

课例:《托物寓意》

1、 学生日记

   每一朵花都有它的花语,秋天到了,秋风吹过,一天凉似一天,天也高云也淡了,树上的石榴却在不知不觉中红了脸蛋,沉甸甸的挂在枝头,红红火火开了满园。那么在同学们的眼中,石榴的花语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几篇同学们写的日记:

(学生日记片断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做总结并板书:

经历风雨,走向成熟     坚强

外表丑陋,内在甜美     奉献

2、 以课本中关于托物寓意的课文作为依托,引导学生深入全面的理解托物寓意的含义。

所谓花语,其实就是作者的心语。作者借写花来说自己的心里话。我们的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文章,我们来回忆一下:

大屏幕出示课文题目和内容

《紫藤萝瀑布》《爱莲说》

1、《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的花语是什么?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板书

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勇往直前

2、《爱莲说》

灿烂辉煌的紫藤萝要告诉我们:在生命的长河中,任何的苦难和挫折都不能将我们打倒。那么美丽的“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课文《爱莲说》,告诉我她的花语是什么?

3、 小结

总结托物寓意的准确含义

其实,这是一种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在我们的语文里,有一个专门的词,叫“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或者讲述某种人生的哲理。

4、 阅读训练

既然同学们理解了托物寓意的含义,我们来做个阅读训练。

1、            请同学们阅读下文,概括出本文托什么“物”寓什么“意”?

荷叶 母亲》

2、            老师选了几首诗词抄在了后面的黑板报上,同学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些诗词吗?也是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办法,请同学们任选一首进行分析。

5、 小结:如何才能写好托物寓意的文章?

   刚才我们学习和阅读了这么多文章,请同学们从中思考总结一下:如果让你来写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

6、 拓展延伸:口头作文训练

   看图片,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说一段话。

结语:世间万物皆有语,如果你用心聆听,也许就能听得到。就能听得到他的心语。

纵向对比专题:

课例:靠近你,温暖我 ——平易近人的鲁迅

初中的三册书终于第一次全部教完了,我和我曾经很畏惧的鲁迅也结伴走完了三年的历程。这三年中,我在长大,我的学生也在长大。有了鲁迅的陪伴,我的人生也渐渐从单纯走向深刻,从浅薄走向沉静。我的生命也在这沉静中开出了一朵淡淡的花。

七年级的鲁迅在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徜徉:《百草园》《风筝》《社戏》。文是轻松地,教起来也是欢愉的,即使是谈到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似乎也是云淡风轻的。

八年级的鲁迅依然在回顾着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但是已经有了长大的迷惘和追求的痛苦。《藤野先生》中叙述了自己人生中的几段经历,在这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爱憎,他的痛苦,他的追求。

九年级的鲁迅彻底脱去了温情脉脉的外衣,严厉、深刻、犀利无比。但是有了前两年的基础,这个时候的鲁迅也并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所以我们不能不感叹教材编排者的良苦用心。

比较与分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学着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学习中注重寻找文章之间的相似点,做到前后贯通,纵横交错,训练学生对课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考,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迁移运用。有了自己的思考,学习将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究。如果有一天他们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该是做老师的最大的满足吧。

0条评论,有7862人参与。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评论

暂时还没有相关评论,赶紧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