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名师风采>正文

3-3思维的训练一 概括力训练小窍门

作者:程颖 发表时间:2014-12-08 阅读次数:7126

 

语文教学中思维的训练

一、概括力的训练

 请大家看一个案例:

学生作业展示:

《猫》:请你概括这一段介绍了第一只猫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答案:隔壁要来的小猫,长得像沾着泥土的雪毛球,十分调皮活泼,不知怎的,它生病了,渐渐消瘦,最终死去。

老师答案:介绍了小猫的来历、外形、性格特点和结局。

对比一下:

分析:这位同学的答案叙述了故事情节,但是它不能回答介绍了关于猫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的聋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感性思维见长,逻辑性思维却偏弱,让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你有怎样的感受,大致能说出一二三来,但是概括、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的能力是比较弱的。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写的哲学小册子《思维方式》里写道:“理解的基本特征有两个:其一,理解都是从结构上理解的,就是所谓的结构特征,其二,理解都是全局,也就是整体特征。”

问题与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学生层次结构、概括段落大意的训练越来越虚化,我们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文章的精彩部分进行详细的赏析上。但是其实这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理解一个事物,就要竭力掌握其结构而非大量容易迷惑人的细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阻碍理解力提升的本质原因。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被细节淹没,因此,丧失了理解的可能。

高一的时候学生概括力不是很好,让我困惑了好一段时间。我也曾经给出学生训练的基本方法,

例如:先要分清楚,写的是什么?(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介绍事物、介绍事理、阐明观点。)

其次,要清楚写了什么?(例如: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再次,思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感情、怎样的观点?有了这个模式,学生就会有的放矢,思考起来有了方向,掌握起来比较迅速。

后来,我用了一个小窍门,没想到却有意外的收获。就是和学生讨论喜欢看的电视剧。

例如:《我的兄弟叫顺溜》。在讨论中,我引导学生概括出下列内容:

主要人物:顺溜

主要情节:打鬼子。

结局:牺牲了。

总结:性格鲁莽直率又重情重义的小兵顺溜,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帮助部队赢得了多次胜利,最后为替姐姐报仇而牺牲的故事。

然后思考:这个故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哪一段历史?

反映了小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人的狡诈、凶狠,更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充满智慧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

后来我们又用同样的办法概括了《还珠格格》《我是特种兵》《最美的时光》等几部电视剧的内容。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相互联系的,她理解了一点,可能就会实现触类旁通。电视剧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好像突然开窍了。如果正受这个问题困扰的老师不妨试试,或许有用。

0条评论,有7126人参与。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评论

暂时还没有相关评论,赶紧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