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明天高三的孩子们就要奔赴考场进行人生的最后博弈了。我忽然忆起李白的一首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孩子们走的时候也是杨花落尽时节,虽然不是远赴龙标,可是也算是山高水远了。我虽然没有愁心,但是有的是无尽的期望和祝福。在祝福的同时我的心忽而变得沉静了,回首三年的时光,我不得不说语文教学是一门积累的大学问,从点滴积淀抓起是必须的,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具有“未雨绸缪”的几把利斧,用来开山辟谷。那么让我把值得咀嚼的东西记录下来,变成我永久的珍藏吧。
一、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的未雨绸缪:
1、关于字音字形: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字词教学,每篇课文后边的字词一定要多多积累,而且还应该进行分类积累,哪些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分类整理中孩子们自然对词性了解透彻了。到高三总复习词性这一块就解决了。平时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和运用。还要重视字词基础的考察,到高三复习第一个专题复习字音、字形的时候,学生就不至于感觉乏味枯燥。
2、关于成语:教完一个高三,我突然发现:学生的词汇积累实在是太少了。高中复习手册上面的成语,在高一的时候就应该分期分批的让学生背,可以组织学生讲成语故事,用成语造句,用成语连词成文。或者举行成语使用比赛。这些形式都可以加强成语积累的力度。了解大量的成语对学生读书看报以及写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个工作不能在高三再去做,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基础年级抓起,地基打得牢,大楼就起得高。
3、关于古诗:在高考中,有一个古诗词默写的题目。一般都是初中本上课内古诗以及课外十首古诗词。这个也应该从低年级抓起,每册书后边的古诗都应该组织学生举行古诗诵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依据翻译书备课,学生小老师讲解,或者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古诗的意境,教师点拨一二即可。之后让学生背诵,也可以举行古诗背诵比赛,这些形式可以促使学生把古诗烂背于心,到高三复习起来就不会困难。另外,在高一高二学习的时候还要大力提倡学生把古诗词灵活运用到日记作文中去,如果学生引用了古诗词,老师就一定要专门表扬一下。以此提高学生对使用古诗词的兴趣。
4、关于汉语知识:
高考要涉及到的修辞手法、标点符号、修改病句、句子成分,词性等等。这些在课本涉及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给学生随堂讲解,新授课的时候渗透了,再加上几节练习课予以巩固,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学生就会感觉这些枯燥的知识很熟悉,复习起来就不会感觉那么困难。特别是修辞手法,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更要时时强调,大力提倡学生写作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当孩子在文章中使用了修辞手法,教师应该批注出来,鼓励孩子、表扬孩子,使他们把运用修辞变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语言自然生动起来了。
二、古文教学中的未雨绸缪:
1、在低年级学生学习古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字字对译习惯的培养,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每一个字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顺便也就了解了古今异义词,实词、虚词这些词语的意思。虽然古文中有一些句子是需要灵活翻译(意译),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句子靠字字对译就可以准确翻译。
2、学习古文的同时,教师还应该进行古今异义词、常用实词、常用虚词、常用句式的积累。让学生设立专门文言文整理本。养成古文积累的好习惯。古文翻译和背诵在随堂授课中要狠抓落实,这样到了高三复习才能驾轻就熟。
3、高考中,北京联大招生试题中还有课外古诗词的阅读,在讲解课内古文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目的进行课文古诗文的迁移训练,课内学好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句式这些古文基础知识,用这些知识去阅读课外的文章,例如:尝在古文中有曾经的意思,那么在课外文言文阅读时遇到就应该猜猜是曾经还是品尝的意思。在低年级教授古文的时候,我还曾经让学生读《世说新语》中记载人物的小故事,它们通俗易懂又比较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猜猜看的形式也容易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关于古诗的鉴赏,只要是古诗词意思理解的好,鉴赏的问题基本上也就解决了。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未雨绸缪:
1、关于阅读能力的发展:记叙文考点无非就那么十几个,为啥我们的学生抓不住要点?最根本的原因是理解力差,怎么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呢?首先必须扩大阅读面,只要多读书,多看报,接触一些常用的词汇,了解词汇的内涵与外延,孩子的理解力自然就能够提高。理解力提高,沟通能力自然提高,等工作了那些因为沟通不了面红耳赤的尴尬就会少得多。
2、在理解力提高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给学生们讲解答题技巧:记叙文什么样的考点怎么样回答,说明文什么样的考点怎么样回答,议论文什么样的考点如何回答。到这时候技巧才能真正管用,当然这些必须是在理解力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建造起来的空中楼阁。而且我还认为平日里学习或者专题复习时,我们不妨把阅读答题的技巧贯彻进去,就等于每一节课都是阅读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了。
四、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未雨绸缪:
1、关于应用文:高考涉及到应用文写作有通知、借条、总结、表扬信、申请书、短信、看漫画说话等等,而应用文的写作我认为应该贯彻到平日学生的生活中去,比如学校组织了什么活动。需要涉及到哪一类的应用文,这时候教师就应随机进行训练。让学生写在日记本上,进行批改修改。这样一来二去,一些常用的应用文在低年级段就已经接触到了,到了高三总复习,早就混到了脸熟。学生自然驾轻就熟了。到了社会上我们什么都见过的孩子还能手忙脚乱吗?
2、关于作文能力的发展:目前的这个高三毕业班,我是从高一就开始了作文分类训练。进行选材、立意、形式、语言、拟标题等技巧的训练,其实技巧固然要练习,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把积累放在首位,只有积累做足了功夫,作文才能光鲜亮丽。语言发展除了多读书,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多背诵,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经常开展速背活动,将会对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另外,要提倡学生设立积累本,积累名言佳句,精彩的文章,名家名篇,可以根据季节积累,春夏秋冬的好句好段好诗歌有哪些都积累下来读读背背用用,也可以根据节日进行积累,母亲节父亲教师节积累关于母爱父爱师恩的诗句名篇佳句。在读读背背用用写写中让学生文化底蕴越来越丰盈,那么听障学生做到文采飞扬就不会是痴人说梦了。
以上是我教完本届高三学生的一些咀嚼一些收获。也许有人会说:都在低年级完成了,那还要高三干啥?我的意思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学校一贯秉承素质教育,而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学绝对是通往素质教育的一座坚实的桥梁,当我们用心去未雨绸缪,用心把我们语文教学的工夫做足了,我坚信我们必将迎来听障教育万紫千红的春天!我们不是为了考大学而教育,我们是为了生活而教育。让我篡改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这首诗来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吧:往昔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散往四处去,,桃花处处笑春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在母校,还是离开母校,奔赴各处大学,他们都将带着我们中心聋校素质教育的印记,行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大路上,欢笑着,奋进着,残而自信,残而自立,残而有为,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听障教育者最美的愿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