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优势在于融会贯通,她涵盖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思想文化等,素有文史不分、政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所以不明地理的人是无缘了解历史的。”人类历史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和延续的。因此,我们在探究历史现象前因后果时,要充分考虑地理层面的因素,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全面思考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因素纷繁芜杂,如何兼顾老师讲述明白透彻、学生理解全面深入,这是我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这一问题,我开设了小组研究课,就这一问题在教研组内进行了教学研讨。通过研讨大家统一了认识:“发挥教研组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成一堂研究性课程,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效愉悦学习!”先由地理于老师做大量的铺垫工作,图文并茂地为学生讲解巴尔干半岛的地理位置、能源资源、复杂的民族宗教领土矛盾等,使学生在分析为什么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火药桶”时有章可循。课前由地理于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制作英国专题课件,为学生深入理解作为岛国的英国长期以来会奉行何种外交政策奠定坚实基础。
一堂课,两位、三位甚至多位老师轮番上阵,打破学科的界限,学科间横向联系、单科纵深讲解,树立大学科观念,从不同的学科就同一知识点给学生以讲解,通过学科碰撞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大有裨益。
课堂上,身为历史教师的我要敢于打破学科壁垒,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把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知识嫁接到历史课堂,只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任何学科都可以推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