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学之声>教育科研>正文

打造高效 愉悦课堂-----语文二组“同课异构”之《端午的鸭蛋》

发表时间:2013-07-02 阅读次数:9082 作者:张颖

虽然临近期末,但我们组的老师们在“同课异构”的探究道路上奋蹄扬鞭。高一级部的袁瑛老师和张颖老师,职专一年级的苏效收老师和刘慧老师,职专二年级的邵乃红和秦悦华老师分别开设了《端午的鸭蛋》《夸父逐日》《端午的鸭蛋》的“同课异构”小组研究课。老师们笑着说:今年的端午特别热闹,鸭蛋特别好吃,双簧的昂!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上学期期末的教研组长会上,郑校长希望大家能在“同课异构”方面进行一些教学探讨。我们组的老师们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教科研落到实处,愿意进行尝试。因此,开学初就将此作为了工作重点。为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习,先后从知网上下载了相关文章并进行了认真学习,了解了同课异构的含义、理论依据及其基本的研究方法。

六节课听下来,确确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同课异构”的魅力,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高中部的袁瑛老师和张颖老师讲授的课文是《端午的鸭蛋》。袁瑛老师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分析“端午的风俗”这一部分时,不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她以学生喜爱的“穿越”形式,让学生以“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记者的身份采访课文的作者汪曾祺,请他向大家介绍家乡鸭蛋的特点,三组同学声情并茂地介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最后,让学生谈了青岛过端午节的风俗及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传统节日的教育。整堂课设计新颖,让人眼前一亮。张颖老师以“想知道老师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吗”导入新课,以“知内容”“说风俗”“谈络子”“品鸭蛋”“悟乡情”“拓思维”展开教学过程,重点放在“谈络子”上,通过情景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家乡的热爱。最后引用汪曾祺老先生儿女们所写的书《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的相关片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撰稿:张颖老师

摄影:苏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