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读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路上》,让我觉得在跟一个高尚的人做了一次亲近的交流。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却不在县城里当官,几次反复要求回到行知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从教20多年,始终以满腔热情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结了20多年来办好乡村教育的三点经验,即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杨瑞清校长明确提出了三个目标:“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不让一个孩子厌学。”从教20多年,他一直践行着这个目标,并始终以师爱感染着每个学生,这些都让我很有感触,特别是回想去年的实习经历,同样也让我感受到了杨校长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习教育将课堂从学校转移到社会,将课本化作生活点滴,学生随时随地都在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和新的思想的磨练,一年的实习让我和学生都有了转变和提高。
杨校长的书就像是我实习经历的镜子,照出了我在处理一些事情上的稚嫩和慌张;又像是一位长者,帮我把零散的实习点滴归类总结。我喜欢这样的教学故事,他丰富了我对学生领域的认知;我敬仰书写这些故事的人,他告诉我平凡中亦蕴藏伟大,他为我竖起了一杆鲜明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