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发表时间:2011-09-26 阅读次数:2154 作者:苏楠

 

    片段一:观摩课讲《老王》的主旨句,师问:“每当想起老王,作者为什么总是内心不安?”封丽萍回答:“因为吃了老王送的香油和鸡蛋。”课文中非常明确的给出“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指着“都不是”再问她,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吗?她就说不是,再问她那是什么?她就说不知道。

    片段二:《苏州园林》讲解时问墙的作用是什么?封丽萍在下面打手语“白色的”。

 

    分析:学生不看老师的问题或看不懂老师的问题,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然后根据自己的想像去回答。

    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等。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学生只有通过读题,才能明确题意,为进一步的思考作准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审题的能力,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更会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审题是很关键的。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 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

    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

    2.学生自身的原因。

    1)知识储备少

    2)消极的心理因素

    ①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如案例中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的填上合适的词语,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

3)不良的审题习惯

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的教学中形成,练习中的“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是检验阅读能力的手段,也是一个加强、提升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注意教会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做每一道题时,要帮助学生审清楚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回答问题的训练,先从教材课后问题入手,让学生课前读,课内思考,做到思考有针对性,能深入课文抓住要点,逐步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并能用完整、连贯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完成思维到语言的转换。在课外阅读练习时,可以采取让学生根据阅读兴趣出题的方式来完成。我们有意识的选择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参观游记、比较结合生活实际的一段话或文章,让大家阅读后出题。有的学生能出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有的学生能出用--~~~~线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有的学生能出给短文加题目或换一个题目、有的学生还能出仿写词语和联系上下文内容解释词语、还有的学生出的是结合课文内容续写结尾等等。一段话、一篇文章能帮助学生练习很多的题目,使得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思维也很活跃,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这样的阅读形式是把阅读材料当作了读本,而不是教本。是把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了,而不是放在了教会学生回答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