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先学后教”在聋校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反思

发表时间:2011-09-22 阅读次数:1947 作者:苏楠

 

 开学初,蔡林森校长所著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漂流到我这里,我的心情真是异常兴奋。早已听说过“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现在终于有机会全面的了解它,我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次历史性改革与突破。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满堂灌,四十五分钟内,学生始终处于被束缚的状态,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独立思考,积极质疑,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而“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地的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课改理念,它使课堂教学的重心前移,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通过“先学后教”,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中蔡林森提出文言文教学一般采取三次“先学后教”,最后“当堂训练”。步骤为:1、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3、自学指导;4、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5、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译讲课文);6、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和写作方法);7、当堂训练。蔡校长同时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读书(自读或导读)开始,教师做到“四不”:不介绍时代背景;不介绍作者;不解题;不范读课文。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正在进行古文的教学,于是我就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对于书中提到的“四不”我认为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介绍时代背景、不介绍作者是不可行的,我班学生,全部是从外校考到我们学校高预的,在来我校学习之前从未学习过历史,而且在高预时也只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对于中国古代史、世界史根本是一无所知,同时他们的阅读量又非常小,也没有畅通的渠道能够有效地查阅历史资料,对于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介绍历史背景,那就无法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这些情况,我在教学《陈涉世家》这一课时,分为以下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历史背景,识记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过程是: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在导入时就顺带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2、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便提高学习效率。3、介绍作者、《史记》等文学常识。课下注释中的相关内容很少,有一些需要补充强调的知识通过幻灯出示,让学生做笔记,进行知识积累。4、自学指导,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自学,幻灯出示要求。5、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正确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先学”,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在互读的过程中同组的同学就可以发现问题,纠正读音。如果篇幅不是很长也可以请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认真看,发现问题并更正。“后教”,幻灯出示一些预估的难以读准的字词,请学生起来读,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译讲课文)我是分段进行的。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译讲第一段就要一节课,然后译讲第二三段各用两课时。过程是:1、复习旧知。2、明确学习目标。3、“先学”,学生对照注释看书,准备翻译课文,要求做到字字对译。4、“后教”,先由学生质疑提问,提出刚才自学中遇到的疑难,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如果都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帮助。然后指名翻译,每人翻译一句,其他学生认真看,及时指出并更正出现的错误。5、“先学”,幻灯出示问题,学生看书思考。针对刚刚学习的段落,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和写作方法)。过程是:1、复习旧知。2、明确学习目标。3、“先学”,幻灯出示思考题,学生看书、思考。4、“后教”,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按照这个思路,我用了7个新授课时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通过后面的当堂练习检测与《同步》练习的完成情况,感觉大多数学生掌握的还不错,重点知识尤其是翻译掌握的比较好。不过还是有些问题,比如在蔡林森提出的这一模式中要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完成作业”,而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像这样篇幅长的文章,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作业存在一定的难度,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摸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