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乘法(一)》教学反思
一、吃透教材:
《表内乘法(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数学。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部分计算教学中,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目标:
《表内乘法(一)》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5.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针对二年级学生情况,我拟定表内乘法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如下: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表内乘法 |
8% |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6题 |
6%以内 |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
三、学具助学:
1.乘法口诀表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口诀列成表,写在大张纸上,进行乘法练习。练习时可以盖上得数,很快说出来;也可以把相乘的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盖起来,填数。按教学进度,逐步把表补充完整。
2.把1~9的乘法式题列成下面的表,进行各种练习。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2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3 2×3 3×3 4×3 5×3 6×3 7×3 8×3 9×3
1×4 2×4 3×4 4×4 5×4 6×4 7×4 8×4 9×4
……
3.填表说口诀。
× |
1 |
2 |
3 |
4 |
5 |
6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6 |
|
|
|
|
|
|
4.圆形乘法练习板 这是帮助学生练习表内乘法的简单学具。
5.口算卡片
四、有效措施:
1.加强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口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单元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切实教好学好。低年级听障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知识。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首先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的具体情境,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每个小朋友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在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乘法口诀时,让学生动手摆实物或给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图,然后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归纳出乘法口诀。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先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并用加法计算小棒的根数,再引导学生由2个4根、3个4根……列出乘法算式。然后,联系乘法算式归纳4的乘法口诀。在教学过程中,充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又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2.有计划地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根据《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要注意选择好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摘水果”、“数青蛙的嘴眼腿”和“数螃蟹的腿”等熟记口诀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如,“开火车”、“送信”、“接力”、“登山”等,这些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既具有游戏性,又便于全员参与,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对解决问题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中专门编排了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比如教学第59页例6,先展现大象运木料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大象运木料的故事,吸引学生看图搜集大象运木料的信息,并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乘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动脑探索。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同时,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例如,教学充分运用教材中给小树浇水、小兔采蘑菇、购物等素材,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利用例题、练习题的插图展示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