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学生发展>卫生健康>正文

诺如病毒感染进入高发季!这份预防手册转给师生家长

发表时间:2022-10-14 阅读次数:670 作者:袁蕾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秋季学校高发的传染病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如何传播?感染后又有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预防

一起来看看吧~


上吐又下泄

一丁点病毒量就可感染很多人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都是诺如病毒流行的高发季,它所引发的疾病叫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俗称“冬季呕吐病”。

更准确地说,它的症状应该是“上吐又下泻”。

1儿童:呕吐为主

成人:腹泻居多

在门诊,常常会有家长焦急地和医生说:

“我家孩子今天无缘无故突然呕吐,吐了十几次,吃什么吐什么,连胆汁都吐出来了。”

 

有的或许只有呕吐或者腹泻,有的或许先吐后泻,严重的可能脱水!

诺如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短,通常为24-48小时,最短12小时,最长72小时就会发病。

它的特点在于传染性强、耐受性强、容易变异、传染迅速。

2传染力极强

一丁点就能让人中招

只要极少的病毒量,通常少到 18 个病毒粒子,就可以传染!钉子头那么点大地方的病毒量,就可以感染很多人。而一个人感染后,一次能排出数十亿个病毒!

还不挑人

不放过任何年龄段的人,尤其爱攻击免疫力较弱的老人、幼童。

能快速推倒一片

总喜欢在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一窝端”。

感染途径多

① 吃了或喝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② 触摸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体后不洗净双手就吃东西

③ 接触过诺如病毒感染患者

④ 和患者同处一个不通风的室内,吸入被污染的空气(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

 

3抵抗力强

诺如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能耐低温、耐酸,不容易杀灭。

 

4易被误会为“食物中毒”

诺如病毒常被误以为是“食物中毒” 或“胃肠型感冒”。事实上,任何食物未经过煮熟或处理都有可能被诺如病毒污染。

呕吐物特别“毒”

一定要这样处理

食物中毒也会导致腹泻等症状,但并没有传染性。诺如病毒感染则有很强的传染性,孩子感染后,如果处理不当,家长或老师也容易中招。

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呕吐物处理不当是造成诺如疫情暴发的重要原因!

处理污染物的方法

呕吐物要用消毒液包好,静置30分钟再扔。

酒精对诺如病毒无效,最有效的是含氯消毒剂。

用纱布、抹布等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完全覆盖污染物,小心清除干净。

 

 

 

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或至含有效氯50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处理。厕所马桶可倒入足量的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以上。

清洁中使用的拖把、抹布等工具,盛放污染物的容器都必须用含有效氯5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彻底冲洗,才可再次使用。

消毒处理时,尤其要注意戴口罩和手套,做好个人防护。

 

对于被诺如病毒污染的衣服、桌椅等,可用这些有效方法消毒——

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洗物品

高温煮沸

暴晒

紫外线灯消毒

 

感染后要居家隔离

感染诺如病毒后,一般情况下无需特殊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大部分患者1-3天会好转,所以家长不要太焦虑。

1.吃什么药好?抗生素有用吗?

对诺如感染目前并没什么特效药可以治疗,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对诺如病毒无效!我们能做的主要是对呕吐、腹泻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改善不适。

2.1-3天就会好转意思是不用看医生吗?不一定!

比如说,婴幼儿、老人、孕妇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发展成为重症,生病期间需密切关注健康状况。如果出现脱水症状(主要表现为少尿、口干、咽干、站立时感头晕目眩,儿童表现为啼哭无泪、异常瞌睡或烦躁),应立即送医。

3感染后,在家要怎么做?

 

确诊后,从患病到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内须居家隔离,避免传播给他人;

患者住所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患者居家期间尽量不要和家人近距离接触;

应使用自己独立的饮食用具等生活用品,而且要远离厨房,不要加工处理食物;

最好能安排独立的厕所。

4招帮你将诺如病毒拒之门外

目前,诺如病毒是没有疫苗的,而且这种病毒很容易变异,哪怕你已经感染过诺如病毒,下一次它变了个身再次来袭时,你还是得乖乖就范!

不过,没有疫苗不代表不能预防。

下面这4招,都能帮你将诺如拒之门外!

1洗净双手!

尤其是吃饭前和做饭前,还有上厕所后,都一定记得要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

2洗净蔬果!

水果和可生吃的蔬菜在食用前要认真清洗干净,瓜果也最好削皮后才吃。

3煮熟煮透!

食物要煮熟煮透。特别是生蚝之类的海产品,更是要保证!必须!一定!彻底煮熟!

4加强通风!

要常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以上四点
注意卫生、健康生活
让诺如病毒“无从下手”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政务新媒体“青岛市教育局”(微信号:qdsjyj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