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学之声>教育科研>正文

同课异构展风采 共教共研促提升——记语文二组“一生一案”集备研讨活动

发表时间:2021-12-21 阅读次数:615 作者:青岛市中心聋校

为深入贯彻我校“一生一案”教育理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2月16日下午,语文二组开展了“一生一案”集备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相龙娟和高昕两位老师就部编版九上第四单元第2课《我的叔叔于勒》开展同课异构。课前两位老师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和研讨,依据文体特征,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准确界定了教学内容。基于两个班不同的学情,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做出合理的取舍,各自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搭建起稳健的学习支架,意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向更深处漫溯。
第一环节,两位老师结合录像课谈自己的教学思路。相龙娟老师以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为出发点,通过搭建方法、问题、实践等支架将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先通过多角度阅读来引领学生从三个不同角色来讲述故事,多层面理解文本内容;顺势启发学生畅谈阅读感悟,通过个性化阅读体验初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旨含义;接着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呈现对人物的感知与理解;之后再回文本,通过圈画、朗读、分析,深刻把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最后,关注学生的阅读生成,引领他们谈出自己的金钱观和亲情观。

高昕老师以问题为导向讲述了她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的设计思路。她以视频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紧接着用于勒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不同人生阶段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的态度,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文本主题。在本节课中高老师回归文本,让学生上台圈点勾画、诵读、仿写、表演,形式多样。在课堂结尾进行德育设计,让学生因文生情,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情感的生发中提升人格品质。

第二环节,由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对两堂课进行点评。在共同点方面,老师们都认为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以生为本”,建立在学情基础上备课上课;具有回归文本的意识,在采用圈点勾画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方面做得扎实有效;教学手段上都采用了表演的形式,通过神态、动作来表现内容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德育目标达成度好,育人方法“润物细无声”。不同点是相老师从情节入手,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老师从人物入手,以称呼的变化串联起故事情节,聚拢性显著。相老师作为中青年教师,敢于创新,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上,重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高老师作为入校才两年多的青年教师,勇于实践,将语文的听说读写落到实处,展现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优秀的专业素养。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自己意见和建议,在如何明确人物身份,如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德育教育,如何做到首尾呼应体现课堂的完整性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教研气氛热烈。
通过共同研讨,集思广益,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无小事,教学需匠心,每一项教学活动,只有用心备课,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两位老师虚心听取了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表示会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求同存异,不断激发内在潜能迈上新台阶。

第三环节,张主任对此次教研活动进行点评。他指出教研的最终目的是找到问题,有争议才有提升;核心价值观是思政的核心问题,每位教师都应在德育目标渗透方面加强指导。
最后,黄校助做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指出老师的生活阅历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各有侧重,通过这样的“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结合语文学科“一生一案”集备,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要思考“一生一案”集备,备什么?他用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启发老师们去关注“材”,将备课建立在对学生学情分析基础上,将落脚点落实到学生的收获上。
二、集备时要树立框架意识,“一生一案”、“核心素养”“有效教学”这些框架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思维,针对听障学生的分层次教学也更有的放矢。
三、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师在深入理解把握文本中的教育因素的同时,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言传身教对学生成长的引领。
此次教研活动,建立在我校“一生一案”理念基础上,通过课前集备,资源共享,体现出集备教学的优势;通过课堂展示,实践创新,呈现出语文课堂的异彩纷呈;通过课后评价,反思提升,为语文组的老师们搭建起同伴相济、共研共促的平台,促进了教研组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此次“同课异构”也展现出语文教研组优良的传帮带作风,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撰稿:相龙娟
摄影:杨玉亮
供稿: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