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语文二组“如何在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政因素”主题教研活动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将思政因素和各类课程有机融合是实现该育人任务的重要途径。语文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思考如何在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政因素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便显得至关重要。
4月27日,语文二组全体教师开展了主题为《如何在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政因素》研讨活动。

活动开始,大家先观看了杨玉亮老师小组研究课的精彩剪辑片段,直观感受杨老师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的巧妙构思。杨老师深挖教材,抓住语文课中爱国主义情感这一德育立足点,将学生的视野从古代拉回到现代,从邻国外交上升到大国外交、全球治理,让学生见识了中国强大的外交天团,深切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强大和自信;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习24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念开始,从每一次升国旗庄严的姿态做起,将爱国情感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最后全班齐读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学生,好好学习就是爱国的最真实体现。在评课环节,老师们一直认为,杨老师的这节课匠心独运,德育渗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值得学习和借鉴。

而后杨玉亮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以《语文课程中思政因素渗透途径》为题做了简短的专题汇报,分享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方法和案例。


最后教研组的老师们就思政因素的渗透方法及途径开展主题教研。教研组长相龙娟老师先带领大家一起梳理了语文课中所涉及到的思政元素,从热爱祖国及祖国的语言文字到关心当代文化生活,从吸收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到探究科学、关注环境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后将关注点落实到听障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及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塑造上。指出思政教育要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相结合,立足听障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的提升,在日常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下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改变,做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因素的途径”主题进行头脑风暴,针对语文课程中思政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创设、具体的实施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并取得积极成果。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语文教育可谓思政教育的完美载体。将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利途径,具有创新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将思政因素融入语文教育中,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入每一位学生的头脑、心灵的目标,促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人才。
撰稿:杨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