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9-07-04 阅读次数:954 作者:刘思萍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青岛市中心校  刘思萍

    《幸福是什么》是青岛市中心聋校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写平凡的小事,从不同的角度明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通过讲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幸福是什么”的答案,最后通过他们自己的经历也让我们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很新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人物对话比较多。我根据我聋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针对性设计,一共设计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完成字词的的学习;第二课时我们梳理了课文结构,完成了课文(1——13)自然段的学习。
      第三课时也就是本节课,我根据我聋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是分析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加深对幸福是什么的理解。文中重点写了三个青年人的对话,对于他们寻找幸福的具体过程省略没写,而这个空白对于聋校七年级的听障学生来说,正是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生活体验所缺乏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三个青年的对话中去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如何让学生从浅层次的幸福感受过渡到深层次的幸福体验就成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主要从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
   一、  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寻找幸福。
    第一环节,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环节,提问三个牧童十年前做的事情,切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上抓关键语句,理清故事情节。教学时,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没有采用段段分析的方法,而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几句话,统领课文,去理解故事的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个环节,根据聋生模仿能力强,好奇心重,喜欢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情景表演等多种教法及学法,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找出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过程,进行讨论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理解采用情景模仿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文本的情境表演中,让学生在表演中快乐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二、联系生活,感受身边的幸福,进一步体验幸福。
     在教学中,我贯穿“幸福是什么”这一主线,按照寻找幸福,理解幸福,体验幸福的教学设计进行授课,整节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课文的学习中,我穿插了我校老师、我校外聘面点大师及学生对于幸福的感悟微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对幸福的理解,引导学生去发现、品味在自己身边的幸福,写出对幸福的感受,升华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富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表演想象中,既重视课本、课堂教学,又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学生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大胆想象和联想,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演出许多感人的故事,这样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幸福是什么,提高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聋生的语言,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