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让学生立足语文课本爱上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19-01-21 阅读次数:1020 作者:刘金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国家号召我们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名听职专听障教育的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立足课本爱上传统文化。

首先,学习传统文化要重吟诵,感悟声律之美。在语文课本中最常见的传统文化载体就是古诗文的学习,这些优秀的篇章大多朗朗上口,充满声律之美。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体会出其中的魅力。所谓的吟诵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情之所至,唱起来也是可以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会读,拼音要对,停顿也要对。反复练习,揣摩体会,在诵读中感受文意,体会情感。

其次,听障职专生学习传统文化要有所取舍。据调查,学生不喜欢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内容晦涩,学不会,看不懂。我们在教授传统文化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放弃一些东西,比如语法讲解。由于职专学生的古文基础参差不齐,而且很多语法并不适合培养听障孩子的正常语序,在学习这些篇章的时候可以根据学情弱化语法教学。再者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进行讲解,这样虽然在意境上有所损失,但学生们能够“吃透”这篇古文的内容,可以体会到先贤的精神品质,相对于敬而远之或者吃“夹生饭”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第三、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生动起来。所谓活起来是要打破传统文化历史的隔阂,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相联系,具有实用性,能够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落实在语文课堂中可以与德育目标相结合。在讲授《愚公移山》的时候我们鼓励学生学习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正好我们班的勇同学在咖啡选修课上遇到了困难:他的手不能够灵活的旋转,所以研磨的咖啡粉不够细,他一连几天都很沮丧,磨磨唧唧的想换选修课。于是我让勇同学演愚公,把咖啡课上的困难画成大山。通过表演勇同学获得了勇气,学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咖啡课学得越来越好。

 在学习《愚公移山》的时候我们排了课本剧,分两个小组进行,一个小组忠于原文,另一个小组(勇所在的小组)在原文的基础上向生活延伸。此外我们还布置了分角色朗读、漫画制作、书法抄写等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作业,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

以上便是我对听障职专生如何立足课本爱上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和实践,如有不妥之处,期待与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