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仪式”化活动在心理课堂中的应用思考

发表时间:2019-01-21 阅读次数:1066 作者:关曦

心理学角度来看仪式是一种或一系列有意义的特定行为方式,是一个或一个群体通过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方式表达一定的情绪感受和观点想法而在心理课堂上使用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仪式”化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内心转变和行为调整。

例如,在导入环节,采用“心相约”仪式活动(“誓言宣誓+围圈牵手+眼神传递”的“宣誓+守护的行为象征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遵守心理课堂规则,营造更安全更温暖的课堂心理氛围,为整节课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奠定稳固的基石。尤其是在进行某些比较敏感的单元主题课程(例如,青春期主题课)时非常有必要在导入环节采用“心相约”的仪式活动来更好地营造“保密、尊重”的课堂安全氛围,以更好地鼓励学生的课堂互动和课堂生成。

在主体活动中,“仪式”化活动更多地是用于“心理练习”环节。例如,在“化冲突为春风”一课中,带领学生体验了“和解”仪式活动(“‘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四句箴言+鞠躬+拥抱”的“心灵箴言+身体动作的行为象征方式),通过这个“仪式”化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并主动修正人际误解,学会负责,学会接纳。

在结束环节,需要将本堂课学生的生成和感悟进行提炼和升华,所以会经常用到“心宣言”、“心行动”、“心协议”等“仪式”化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凝聚本堂课获取的新能量,获得新行为习得所需的更强大的动机和动力。例如,在“青春的花朵”一课的结束环节,采用“心协议”的“仪式”化活动(“签订‘青春协议书’+签名+按手印+握手+拍照”的“书面文书+留影纪念”的行为象征方式)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步入青春期的身份感、正式感和郑重感,从而更好地养成“自尊自爱”和“尊重他人身体”的意识和行为。

    经过初步的实践和探索,发现“仪式”化活动中这种刻意制造出的秩序性有助于营造一种虔诚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借助于这种秩序感中传递出的“积极自我暗示”,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认同当下情境和当下身份所赋予的意义和责任,激发强烈的改变动机,相信自己确实更有力量、更有能力达成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