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中提到,“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下,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的简单化设问方式,面对尘封已久、汗牛充栋的史料,从选择主题到史料搜寻,…… 必须倾注大量的学识和心力来重建过去的图景,从而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和教材隐性内容的深挖掘,达成“三维目标”的要求。”观摩了《辛亥革命》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对比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路,让我对上述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必修一《辛亥革命》的内容,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而这一部分在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是通过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三课来呈现的。课堂容量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但历史学习可以“求同存异”,见贤而思齐。
(一)课堂导入要有“先声夺人”之效。
导入贵在快准,能快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准确将学生带入一个与教学任务相适应的课堂氛围中。相较传统的温故知新“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面对民族危机进行过怎样的探索”,一位老师通过视频引入,以“对话历史过往
重温先辈梦想”开篇,将孙中山前期的革命活动娓娓道来,广东(洪秀全)——檀香山——香港行医——“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切合主题,生动形象,将一个民主革命先行者的高大形象树立在学生眼前。
(二)教学设计要结合学情、重实效。
新授部分,一位老师将学生按照综合能力分组,学习待提高同学(C类)组成学生代表团,解决第一部分“生逢乱世 梦为民族”(辛亥革命的背景),学生制作了专门的课件,史料翔实、有理有据,从政治、经济、思想、组织、军事等方面加以阐释;中等同学(B类)组成学生记者团,解决第二部分“浴血共和 梦为主权”,将辛亥革命大事纵览制作成抢答的形式,问题设计很有梯度,通过计分也能真实看出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C类1星,B类2星,A类4星);学优生(A类)组成专家学者团,通过孙中山、袁世凯竞选临时大总统的角色扮演,客观分析二人的各自优势,进行合理点评,评定革命结果。老师在其中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种教学设计能很好地体现出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以及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但是对学生的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可能别人C类学生可以独立阐释的辛亥革命历史背景,我们都要精讲一个课时,更遑论孙袁辩论了。因此另一位老师通过研读课文、学案导学、分析史料、层层深入,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习惯、认识水平,我想这更贴近于我的日常历史教学的实际。
学然后知不足,见贤而思齐,历史课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还要结合具体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