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学习贵在疑中思,思中悟

发表时间:2018-11-28 阅读次数:856 作者:刘思萍


学习贵在疑中思,思中悟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刘思萍

一、教材解析:

    课文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作。当她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羞惭与痛苦中昂起头来,与两个妹妹一起发奋努力,改变方向,继续写作。三姐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不屈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很适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设想:

    课文篇幅较长,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长文短教”,必须要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找到适合学习的切入点,构建有效的阅读过程。
    基于上述思路,我从第一自然段入手,引导成绩好的张英琪同学找到课文中心句,并紧抓“逆境成才”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文脉,回顾夏洛蒂三姐妹所经历的逆境。然后紧扣“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进行阅读,并通过文中描写“小草和大树”的句子,加深理解主人公在逆境中坚持学习、写作的要强好胜的性格,重点赏析夏洛蒂三姐妹坚忍不拔,越挫越勇的精神品质的句子进行精读品悟;最后见证三姐妹“傲放”的成功时刻,体会喜悦,回归文题,感悟文章的主旨。

    让学生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再此基础上,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学生因为思考而质疑,抓住文章关键语句,品读感悟,体验文章主人公的生活,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读懂课文,使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心灵贴近,受到震撼,产生共鸣,获得启迪。
    三、课堂反思:
    课堂结束之后,我就发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基本正确的,抓重点,以点带面,可谓是“提领而顿,全毛皆顺”。教学设计顾及到了文本的方方面面,注重了听说读写,结尾处还提出了阅读要求,不仅着眼课内,更放眼课外。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整节课都是教师在硬拉着学生学习,并且教师的过渡语,总结性的语言过多,导致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关注的不够,没有让学困生很好地参与学习。
    其次教师对教材挖掘比较深,但就是在“备学生”这一环节有所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条件,所提问题的角度不合适,所以导致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思路有些脱节,学生没有深入到课文中学习。好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多深,关键在于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与方法。在备课中一定要切实学生实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和反思,我发现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中利用词语回顾文章的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将此环节删除了,可能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总之,一节语文课,尤其是七年级的语文课,由于课文长,内容多,如果要想面面俱到可能在一节课上有些难度,要么是容量太大,学生“消化不了”,要么就是问题太难,曲高和寡。所以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真正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语文课,需要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练。只有在疑中思,思中悟,才能更好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