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教学反思
理科组 董文君 信息中心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我们迎来了新的学年,本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有了新的变化和挑战,教授对象涵盖小学、高中、职专三个学段五个级部共9个班级。 除计算机教学任务外,我还负责学校所有活动的拍摄工作,并对照片类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发、入档等,同时担任学科网、知网的管理员、学校第二微机教室的管理员以及学校智慧校园系统的管理员。
计算机教学工作方面,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情况,我在开学前精心设计了相关的学习内容,并搜集制作了实用的案例和新颖的学习素材,以保证学生所获取知识的鲜活有效性和实用性。开学前,我对初次接手的班级进行了基本信息的了解,与班主任沟通学生的整体和个体学习能力状况,了解个别特殊学生的信息;并同其原计算机任课教师交流,对学生的基本计算机使用技能、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等做到“心中有数”。有了这些信息的帮助,我再度调整班级的学习内容、修订不同的完成度要求,以保证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跳一跳就能够得到”。
开学近一个月的时间,学校工作是很忙碌的,要做好教学准备、整理打扫功能处室、检修计算机教室的软硬件,还要迎接期初的视导,全程参与高一专一新生为期一周的军训,教师节的拍摄活动,智慧校园培训的接洽等等。忙碌的工作之后,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工作中的挑战无处不在,尤其是教学工作的崭新之处:六年级首次尝试开设编程课,高一年级学习Word高级排版编辑技术,高二年级学习专业的PPT图文设计制作,这些不仅仅对学生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我自身教学水平和业务专业水准的又一次检验和提升。下面,就着重反思总结下六年级的编程和高二的PPT图文设计制作。
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合作了两年时间,师生间彼此都很熟悉,学生对计算机教室的使用、计算机的常规操作、教师对计算机课的要求等都比较了解。因此,在简单的开学过渡之后,向学生展示本学期的学习任务——【Scratch】软件,这是一款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设计开发的简易编程工具,它的“积木式”编程方式对少年儿童比较容易上手,对零基础的编程学习者也很友好。Scratch是近两年才纳入青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范围内的,对健全学生而言,这门课也有一定的难度,对在逻辑思维方面薄弱的聋生来说,Scratch似乎更加难以接受。但我在以前授课中发现,孩子们对这门软件比较好奇,经常在完成任务的间隙打开来尝试研究。计算机集备时曾暂定七年级讲授Scratch,但我决定在六年级开始尝试,一来,这种“积木式”的操作让学生上手比较不费力,二来,逻辑思维是支撑高年级学习能力的重要支柱,越早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就越早受益。
我在开始设计Scratch操作案例时,考虑到一下子就上到编写程序的步骤,学生可能会适应不了,于是找到了一个与之前所学【绘图】共通之处作为切入点,那就是背景的修改和设置,可以选取系统提供的背景图,也可以自己来绘制,学生对这些的熟悉度较高、兴致高昂,一番装饰美化之后,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所不同,很有成就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角色的变化,慢慢添加几条简单的指令,积木式的搭建、鼠标的拖拽、简单内容的输入,这些让学生们的第一个小猫角色,很快动了起来,还能按设定的内容说话,这些新奇的体验让学生很兴奋,也对编程课充满了探索的兴趣。后续的编程学习,还是要以小步子推进,以已有知识为支撑,一块积木一块积木地添加,构建节点网络,从而建立起具有逻辑关系的思维体系。
高二级部共有三个班级,每个班的情况不同,一班比较活泼,遇到问题喜欢自己先研究研究;二班学生适合命题式研究,在一定的范围内,老师先打个样儿,自己再进行研究和尝试,三班在共同学习的氛围中积极性更高,给出案例后,师生经过良好的互动,分析出要点和步骤,学生们再小组互助研究。根据每个班不同的学习特征,同样的一个图文设计制作的案例,要给出不同的授课方式。在高一.1班学习时,教师更像引领者,每遇到难关,教师给予点拨提示,学生先尝试自己解决,如果成功破除障碍,则学生成为小老师,如果尝试失败,则老师需要给出要点指导。高二.2班学习该内容时,教师要给出具体的要求,并帮助梳理出相关的步骤,再由学生尝试制作、逐一破解,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出更多的个别化指导。而教师在高二.3班更偏重于集体指导,师生共同讨论出思路和步骤,学生小组互助研究,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纠错。通过这样的调整,同样的学习内容,可以被不同情况的学生所接纳吸收。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的成功体验感,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主动学习的持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