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从“天堂”到人间——德育教学中基于听障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6-07-04 阅读次数:7831 作者:黄蓓

 

从“天堂”到人间

——德育教学中基于听障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思考

2016.3

近几年,我的教学工作横跨高中所有年级及职专所有年级,有时候还有小学的部分班级,接触的学生类型越来越多,深感政治德育课教学不应只把眼光放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上,而要把课堂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

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投入越来越高,学校办学条件的日益提升,大部分特殊学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不愿意回家、不愿意毕业、不适应不喜欢工作单位、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父母沟通等等。当物质条件日益丰富起来后,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后,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在提升,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情感的需求、自我的认知越来越强烈,普通孩子在青春期能遇到的许多问题,现在在我们孩子身上也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来了。

分析其原因,首先从物质上来看:近些年来,国家高度关注残疾人民生。特殊教育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国家投入越来越多、办学条件越来越好、残疾学生的读书、生活环境日益得到提高,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就读学生享受免学费、免生活费(包括住宿三餐),享受全额助学金。学生公寓六人一间,有干湿分离的卫生间,有阳台有空调有暖气,学生就餐为全自助形式。如此优越的物质条件已经强烈的吸引了许多学生,他们中的80%来自山东省内的各个城镇,农村人口占多数,特困家庭占一定比例,许多家里冬季甚至连最基本的取暖设施炉子都没有。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学校的这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也逐渐养成了许多好的生活习惯,许多学生不喜欢放假,因为一放假就要回家,一回到家里,他们又要面临着相对脏一些乱一些的居住条件了。还有就是面临毕业实习升学的学生,大部分的实习企业就业单位,他们的员工宿舍的居住条件是无法和我们学校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不愿意离开学校,心理落差会很大。还有那些升入大学的学生,现在大部分招收残疾人的大学还是收取相当高的学费的,就是在这样自费的情况下,大学的住、食也不如当前我们学校的条件。

当物质满足后人们的精神诉求开始日益呈现出来,听障学生也不例外。从6岁入校到高中/中职毕业,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寄宿,其中许多学生甚至一学期只回家一次,他们和同学老师在一起的时间甚至会超过和自己的父母。90%以上甚至更多的学生父母不会手语,与子女的交流仅限于吃饭、上学、返校、回家这些简单的事情,再复杂一些的情感交流只有靠写靠打字,但往往因为彼此缺乏耐性而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就避而不谈了。不能回避的还有,许多聋生的父母对有这样一个孩子心里是不痛快的,大多数的家庭在有了一个残疾孩子后都选择了生二胎,如果二胎是男孩又是一个健康的孩子,那么前面的这个残疾孩子的受重视受关注程度可想而知。孩子病了、孩子放假要回家想回家了,这都是家长不愿意听到的消息,他们会很直接的告诉孩子不要回来了,麻烦还花钱(学校每年还对住校生发放一定的交通补贴)。学生大了后也渐渐能够感受到这些,于是,更多的学生喜欢学校,因为这里有可以交流起来的同学,有关心他们的老师,病了痛了心情不高兴了都有老师陪着他们开导他们,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甚至周末在草地上散散步坐着聊聊天都是那么的惬意。在学校里,老师不会打不会骂他们,在家里自己的父母都会常常说“你这个哑巴”。所以大部分的聋生不愿意回家不想毕业不想离开这个生活了十多年的家。因为在这个家里不仅可以吃好住好,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情感的交流和关注。

学生常说学校是他们的天堂,生活在这里十分的幸福开心,可是,无论学校能给予学生的物质条件精神世界有多丰富有多好,我们的学生终将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回归他们的家,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大人间。

从“天堂”到人间——德育教学中基于聋生社会适应性的思考从而展开自己的教育教学,如何帮学生、家庭更好的做好这个与社会的衔接,让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更好的走好毕业路(人生路),我想,这是现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大课题。目前自己所进行的聋校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实践研究其实也是围绕着“聋生的社会适应性”这个大问题所展开的实践探索。同时把原本放在专三展开的实习就业指导,提前到专二下学期进行,提早进行实习动员企业文化企业规则的了解和学习,我想,要比放到专三离开前更有实效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