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生物教学反思之教材分析部分(二)

发表时间:2015-01-09 阅读次数:8120 作者:米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众多专家,一线生物教师教学经验的反馈,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开始启用新的版本,包括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我校七、八年级以及高一生物随之全部开始使用新版教材。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增加了人文性,更加贴近生活,实用性大大增强,同时部分教学内容有了较大的调整,这样就需要在备课前对每一章节进行深入的剖析,全面把握每一单元、章节的编排思路与教学重点。

下面就高一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进行章节分析。

本章是第五单元的第一章,主要对动物的不同类群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生活的关系进行介绍,由原来的“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改为现在的“动物的主要类群”,内容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编排思路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按照动物生活的环境角度来介绍动物类群,而是按照进化的大致顺序分门别类地一次介绍各个动物类群,这与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变化相符,即“列入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展现其多样性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程标准的主思路是生物和生物圈的关系,因此可以发现教材在描述各类群动物时主要围绕其取食及与此相关的运动和行为方面,而对于各类群的特征则只描述了主要特征,不求其全。

其次,教学内容扩充很大。全章共分为7节,共11类动物。前3节介绍无脊椎动物的6个类群,后4节介绍脊椎动物的5个类群。第一、二、三、五节都是每节介绍两个动物类群,考虑我校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以及知识储备量,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将这四节内容全部分为两课时,每课时介绍一个动物类群,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易于接受,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更好的认识各动物类群。而第四节鱼与第六节鸟单独成节,这两类动物在身体结构上与其他动物相比有着重要的区别,因为需要介绍的内容较多,所以这两节课也需要两课时来完成,并配合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展开学习。

最后,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很有特色。第一,各节内容基本上都是从动物的多样性、主要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归纳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时,侧重从形态、结构方面提炼出三条左右的特征,删繁就简,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又便于对比,使学生能明确的认识到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主要区别。第二,教材内容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只是简要的对各个动物类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方面列举事例,有待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课前收集资料以及课后查找做出补充,这样对于我校高一学生来讲正好是提高自学能力的机会,学会如何运用互联网学习,同时渗透在信息媒体发达的当今社会自主终生学习的意识,而不仅仅将上网定义在玩游戏等活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