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是古典小说单元,本单元有4篇课文,分别选自《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文章都是半文言性质,学生学起来晦涩难懂,如果按照通常的学习方法,恐怕学生会像学习文言文一样,吃力不讨好,弄不好对这些名著产生逆反心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为了让学生能够从这些节选的课文中感悟名著的魅力,达到窥一管而知全豹的目的,我们进行了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活动安排如下:
1、挑选3篇适合表演的课文。《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进行课本剧的排演。先由学生投票选出3个小组长,再由3个小组长各自选拔自己的队员,组成自己的队伍,进行课本剧排练,pk。
2、各个小组长带领学员们完成课本内容的讨论学习。这个过程是希望实现学习力量的优化组合,由各个组长和组内学习较好的同学带动稍微弱一些的同学进行学习,一对一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比全班统一讲解要高效得多。这其中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碰到困难的地方可以及时地进行指导。
3、在此基础上,各个小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主要人物,对人物形象有初步的理解和认识。然后进行角色的划分。
4、对课文内容进行相应的改编,编写剧本。
5、进行课本剧的排练。
6、进行试演。试演之前请所有的同学研究将要演出的课文的故事内容,师生共同观看学生们的演出,提出修改意见。
7、教师带领学生研讨课文内容,根据录像进行点评,一边对照课文,一边进行评析,看看学生们的表演是否符合原著的精神。这一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加深理解的过程,此时学生再来读课文,就不会觉得面目可憎了。学生们对照同学的表演,可以非常仔细非常认真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 将一些表演中学生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帮助学生指出来,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典型的描写,例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来刻画塑造人物。例如在《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中,“胡屠户腆着肚子,”——表现出他的粗俗,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个小细节。经过老师的指点,学生明白了这些小细节对刻画人物的重要意义。这个过程既是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人物本质的把握。也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名著的魅力,领悟到作者老到的文字功底,和艺术加工的精采。在老师的指导下,更进一步体会到文章中所讽刺的、所揭露的社会问题。
8、对3个小组的点评结束,请学生回到各自的小组,根据老师的指导,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加工完善,并且准备道具,完成排练。
9、正式表演。请学生针对同学们的表演进行现场点评,谁表演得好,谁表演得不够到位,都说出原因,结合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剖析。第二次演出都非常成功,学生们的点评也比较到位,可见学生们对人物的理解已经把握的比较准确。教师趁机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两个班的学生共同讨论,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10、选出优秀表演奖,最佳演员2人,最佳评论员2人。颁发证书和奖品。
11、教师结束语。这次活动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些节选的文章中感受到古典名著的魅力。杨志的小心谨慎,吴用的机智,曹操的善妒,杨修的放旷,科举时代人们的趋炎附势等等等等。小说中还刻画了许许多多异彩纷呈的人物,揭露了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现实。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可以读读这些小说,从中学习智慧,感悟人生,提高修养,变得博学多识,通透达观。
12、学生写作。将活动过程、活动感悟记录下来,提高语言能力。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茶余饭后都在讨论如何展现人物形象,真正的调动起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表演由浅入深,掌握了方法,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在实践中就能更好的抓住刻画人物形象的语句,提高了理解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