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聋教育以来,一直感受着、比较着、思考着听障人士和普通人的差异,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生理上的缺陷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方式。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开始通过耳朵聆听感受世界的,由于听力障碍,他们感受真实世界的渠道就与众不同了。可以说听障人士是通过双眼来感受世界的。他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的、直观的现象,所以听障学生对形象的名词、动词等理解较快,对形象的事物感兴趣,也易于接受,但对于包含有抽象概念、因果关系、推理论证、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事物或知识的学习却是难上加难。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他们听力障碍造成语言发展不够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发展学生语言成为聋校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如何在理科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常言道:“观念决定行动”。我们只有摒弃那种只有语文老师负责语言教学的错误认识,接纳全校上下一盘棋,人人都是语言教学工作者的观念,勇于打破学科本位,立足学生的语言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更好的发展。
1、继承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方法,应用到理科教学中
在教学设计时,我都会预设一些环节,发展学生的语言。例如:每节课都会利用复习、课堂提问、小结等环节让学生说一说;提前找出每节要掌握的词语(包括专业术语),在上课时给生字、词注音,对词义进行解释,并准备适当的例句来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在某班上课时,我让学生找出字典或词典,学生流露出:“不是物理课吗?怎么像语文课?”的神情。还会把每节课的重点内容(词语、句式)整理出来,便于学生复习巩固,发展他们的语言。
例如,在学习《重力》一节内容中涉及“万有引力”一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万有引力是任意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吸引力,我特意圈出“万”字先让学生作解释,引导他们思考在古文中“万”的注释,学生就能说出是“多”的意思,物理上的准确含义是“任意两个物体间”。这样,学生对“万有引力”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对于所学的重点内容和比较复杂的语句,一定要帮着学生一点一点地分析,从找句子的主、谓、宾开始,然后一点一点的加上定语、补语等修饰语。例如:
讲“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改变这种状态为止)时,我一点一点地帮他们分析并指出:
主语(研究的对象):物体
谓语:保持
宾语:状态
再说明定语:任何——是用来修饰物体有两个状态,一个是静止,一个是运动。
补语:在不受力的作用时——这是条件,只要满足这个条件物体才会保持上面说的两个状态。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复杂语句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真正明白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使用语言、理解语言、丰富语言
听障学生喜欢动手,对实际操作很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我尽量多做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我一般都先介绍仪器的名称、再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猜测它的用途,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做实验时,我做一步让学生叙述一步,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问:这几步可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这样一点一滴的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再有,注意引导学生用词尽量丰富多样。在学习光源时,用于形容“灯”的词有“五彩缤纷”、“多彩多姿”、“灯火辉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在学习水的物态变化时,我就出示了“银装素裹”、“白雪皑皑”、“鹅毛大雪”、“霜林尽然”、“晨霜晓露”、“雾海茫茫”、“狂风暴雨”、“玉树琼花”、“玉屑纷飞”等来引入,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引入了课题。
3、做语言游戏来缓解疲劳,活跃课堂气氛,
理科教学,有些课型理论性强,很快学生就疲劳了,为了活跃气氛可实时插入一些语言游戏。譬如,词语接龙,同义词、反义词抢说,组词组句,还有词语修饰等。如“风”可以说成“柔和的风”、“凉爽的风”、“刺骨的风”、“萧瑟的风”等。还有扩句和伸缩句,如“他进来了”, “他匆匆地进来了”,“他背着书包匆匆地进来了”,“刚才他背着书包匆匆地进来了”……反过来训练,就是句子的“缩句”。
4、在习题课和作业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现有教材上的作业,起点较高不适合我们听障学生,我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另外布置作业。如:让学生将当堂学过的物理术语写一段话,或自编一道习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所学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通过阅读“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世界”等栏目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拓宽知识面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做法,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