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障课堂上语文的德育功能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的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我所面对的听障孩子,他们因为听障的原因,虽然四肢健全,但还是沦为残疾人员,因为听力的缺失,导致语言的发育迟缓,听力残缺使他们大大减少了有效吸收来自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失去很多自我发展的机会,他们往往思想比同龄人单纯幼稚,想法单一偏执、敏感多疑,理解力差,不能与正常人好好沟通,这种心灵的封闭使他们孤独、自卑、悲观,对于我们健康人来讲,都会在人生不如意时产生悲伤郁闷焦虑的心情,何况他们?所以在他们的日记中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心情波动比较大,悲伤郁闷的心情常见,且比较偏执。这是听障孩子的第一特点。理解力差还表现在其对人情世故的洞悉能力低上,他们常常把一句玩笑话当成是别人刻意的嘲讽,多疑易怒是听障学生的第二个特点。因为社会上对听障残疾人的照顾,使一部分聋人产生了依赖心理,觉得社会对自己应该照顾,我所得到的一切,不值得感谢,是理所当然的。反之,如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就不满。心生怨尤。很多聋人坐等帮扶,不肯吃苦.易抱怨社会.这是聋人的第三个特点.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有心针对聋人的三个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德育教育。
二、反思系列:
反思1:培养学生乐观生活的态度,学会关注生活中的不幸者。培养自己的同情心。
学习《老王》时,我就进行了乐观生活,关注不幸的德育渗透,课上我们一起通过网络资料了解了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了解了杨绛一家人此时正遭受着迫害,生活艰难。接着我们阅读文本,具体了解了回民老王生活的苦,也了解了苦并没有改变了他的善。他没有亲人,没有房子,没有钱还瞎了一只眼,只靠一辆三轮车为生,可穷苦卑微并没有改变他与生俱来的善。他关心我们,送钱先生上医院不肯收钱,送冰块又大又好却收半价。在死之前却记着送我们大鸡蛋和香油报恩。他如此不幸却又如此善良!
我们比比老王该多么的幸福!那么对待生活中远比我们不幸的人,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像杨绛一家人一样,从各个方面去关心老王,还唯恐自己伤害了老王的善良。社会上总有不幸者和幸运者,与老王一生的辛苦相比,作者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这加深了她的愧怍。
随后我播放了从网上搜寻的图片,贫困山区的一家人、流浪儿、雨中自食其力的无腿残疾修车人、互相搀扶过马路的盲人,一只伤残的手、姐妹抓阄上学、无床可睡的山区穷孩子、大眼睛苏明娟等等,和他们相比,我们比他们幸福在哪里?孩子们说:我们有暖气,宿舍温暖如春,有免费的饼干和豆浆,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有很多活动可以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接着我又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想怎么做呢?孩子们说: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努力学习,能够生活的更好,还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最后我们一起欣赏诺贝尔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小结课堂:生活中不幸的人很多,比比他们,我们是幸运者,所以我们应该乐观的生活,关注更不幸的人,更好地体味生活中的幸福,也善于将幸福与不幸者分享。
反思2: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珍惜生活中自己得到自己的关爱,学会感谢他人。
上学期,我所教授的班级里发生了一件事:一次上课,一名男生没有认真听讲,我提出要求:划出第六段当中的动词。而他却走神了,我批评了他不认真听讲,结果他非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以为这是老师对他不好,痛哭流涕,趴了半节课。他丝毫没有理解到这是老师对他的关注,担心他落下功课。之后进行了许久的交流,他的态度始终敌视。直到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表扬了他的日记,让他朗读范文,他才体悟到:其实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个同学的进步是老师最大的心愿。批评也是一种责任和爱护,并不是说老师不喜欢你,而是希望你改正错误,更快进步!这件事后我还特意组织了一次读后感的写作。原材料是《感恩的心》,是历史课王老师提供的素材:一个女孩,她的妈妈为了支持她上学,不惜去卖血。结果在一次卖血的归途中死在路旁。后来女孩去寻找妈妈,要告诉妈妈们自己获奖的消息,结果发现妈妈死在路旁,手中还握着一张卖血单。女孩抱着妈妈大哭,正巧一位音乐家经过,了解了事情始末,十分感动。后来音乐家根据这个故事写下了《感恩的心》这首歌。
出示原材料后我要求同学们思考:感恩是什么?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情,那么到底生活中哪些事情算是感恩呢?帮助、支持、鼓励、父母的养育、同学的友情等等都是。接着我又问:那么,同学们当你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别人及时指出错误,帮你改正,这值不值得感恩呢?当然也要感恩,因为生活中有时候批评和鼓励一样重要!一定要面对生活中所有的鼓励和批评,把它当成前进的动力!
之后我们进行了《感恩》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孩子们叙述原文故事,评价文中母亲,然后联系生活中自己得到的恩情----最后结尾呼吁人们要学会感恩!这次读后感的写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我的语文课堂上,再也没有哭鼻子的现象,师生感情空前默契和谐。嘿嘿,老师的引导的确重要。
反思3: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
为了培养听障学生们独立生活,不等不靠,勇于拼搏的精神。我专门开辟了课前演讲。让孩子们搜集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要求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你怎么看待这些人和事,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通过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来教育孩子,关注社会,融入主流社会,思考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一次学生播报了一则新闻《卖花女孩的故事》:陈家凤8岁,重庆人。4岁时,她的母亲遗弃了她。她被继父收养,8岁时继父去世。小凤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靠卖花为生。每天小凤都在街上卖花,从早上7点到下午1点,晚上卖到12点。每当有人经过,小凤都要大声叫喊:新鲜芳香的栀子花---小凤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学!
故事讲完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小女孩,她为什么一定要上学?上学会给她带来什么?教师出示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我告诉他们:大眼睛苏明娟受到希望工程助学资助以后就读于一所大学,现分配到工商所工作。一个山区孩子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通过上学改变了命运,最终做到了能够回报社会。是啊,陈家凤求学是她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的最好的途径,她希望靠自己的拼搏改变自己的人生,这种面对苦难,直面人生,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学习!看了陈家凤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应该怎么做?孩子们纷纷说:努力学习,认真听讲,不偷懒,学好技术等等。我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树立一个什么目标啊?学生说:找一份好工作养活自己,养活爸妈。有的还说:开个小店。有的说:上个好工厂。有的说:当残联主席。我告诫他们:好生活要靠好能力,好能力要靠拼搏!以后毕业了,老师可以帮助你找工作,但是如果你没有能力,老板也很快把你炒鱿鱼了。所以你必须靠自己的能力站稳脚跟!孩子们都深深听进了心里。因为我看见了他们沉思的眼睛。
在我看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普通但是又很神奇的课堂。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我可以用自己的汗水辛勤灌溉学生心灵之花,让他们自信、乐观、视野开阔、乐于探索。我希望我可以用我的努力帮助他们架设与社会顺畅沟通的桥梁,让他们不再孤单、不再自卑,让他们阳光一点,健康一点!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扎根在听障教育中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