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功率助听器的选配
为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患者选配助听器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传统的做法是由选配师给他们配上一台大功率助听器,然后在各频段设置足够的增益,特别是高频部分,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辅音放大,进而提高言语分辨率。实际上,虽然患者可以听见声音了,但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即使在度过适应期后仍然无法听清声音。为什么会听不清?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有一点在医学界已得到肯定,就是重度以上听力损失患者耳蜗内的纤毛细胞急促减少。由于没有足够的纤毛细胞将声波转换为生物电刺激中枢区处理声音的听觉皮层,造成人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大大下降。听觉皮层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刺激,造成功能退化,逐步丧失了对声音的分辨能力。
谈到分辨能力,就要谈到信号和噪声。什么是信号和噪声呢?广义地讲,对人有用的声音就是信号,对人无用的声音就是噪声。请注意这里的噪声并不总是马路上的嘈杂声,也可能是一些悦耳的声音,比如在听音乐时,音乐声可视为信号,但在集中思想读书时,音乐则就是一种噪声。同一种声音在信号及噪声两者之间转换,其判断标准是对大脑来讲它是否为有用的信息。理解了这点以后,在选配时我们就应该尽量提高有用的信号,降低无用的信号,也就是说通过提高接受到的声音的信噪比来获得更好的言语分辨力。
语音由两部分组成,元音和辅音。元音“a、u”基本是是低频音,较为响亮,辅音“sh、s”则为高频音,较为轻弱,很多是气流通过发声器官产生的声音。对于重度以下患者,采用增大高频补偿的方法是可行的。因为患者耳蜗内纤毛细胞尚有一定的数量,还有足够的能力辨别出辅音。辅音听清了,可以大大提高言语清晰度。然而重度以上患者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有些患者在低频的听阈尚可,到高频段就可能很少甚至完全没有,也就是患者在耳蜗内高频区的纤毛细胞几乎损伤殆尽,对接收到的高频声音根本无法辨别。对于不能辨别的声音,大脑自然会按“噪音”处理。因此这时的辅音放大不但不能帮助听清,反而会降低元音的信噪比,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做法是降低或取消高频增益,以加大低频补偿。
那么补偿低频对重度以上听力损失患者有何作用呢?声音三个基本特征是音调(决定于频率)、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及声源与听者的距离)、音色。研究发现重度以上听力损失在辨别语音时更依赖于声音的基本特征,比如:语音的起始段、幅度差异、元音共振峰及从元音到辅音的变化,这些成分主要集中在低频区;不言而喻,充分放大这些信息对聋儿更有实际意义。
随着婴幼儿听力筛查的日益普及,对于越来越多的听力损失婴幼儿可在早期就被确诊为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根据ABR的阈值可初步选择助听器的功率。如阈值大于95是dBHL,可暂选大功率或特大功率的助听器;同时应订制耳模,在试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婴幼儿对外界声音的各种反应,如较强的环境声会引致婴儿躯体强烈抖动或哭闹,这是提示助听器功率过大,可调小MPO值或更换功率小些的助听器;反之,如对突然出现较强环境声不产生任何反应,这表明助听器补偿不足,需把MPO值调大或更换功率大一些的助听器。
用声场测听法测试助听器,嘱聋儿正确配戴助听器及耳模,打开助听器开关后,在声场中发出不同频率的啭音,测出各个频率的助听后阈值,如其助听后各个言语区听阈曲线进入言语香蕉图时,听效果比较理想;如4KHZ的助听后阈值达不到言语香蕉图的下限,此聋儿对高频为主频的词汇分辨能力欠佳。如前所述,增加低频补偿及保证充分的MPO是聋儿获得重要言语信息的保证。
不少聋儿被推荐采用耳蜗移植的方式进行补偿。即使对需要耳蜗移植的聋儿,大功率助听器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为了选择患者是否适合接受人工耳蜗植入,以及为使人工耳蜗植入后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进行术前听力康复训练。术前听力康复的重要内容就是佩戴助听器训练,对于语前聋患儿,学会配合听力检测尤其重要。另外耳蜗移植后,如果对侧耳仍有部分残余听力的话,对侧佩戴大功率助听器可在言语理解度、声音定位等方面受益。这种方式的双耳选配重要之处在于:不断地刺激双耳,防止人脑对言语处理能力的下降。要进一步提高助听和语训效果,还应考虑到助听器功能的扩展性,比如配合人工耳蜗应用的FM无线调频系统、能支持直接音频输入(DAI)方式及能同FM无线调频设备相连,FM无线调频设备可在聋儿集体语训、噪声环境、远距离对话中获得良好的信噪比,保证语训的效果。事实证明FM无线调频设备目前是最有成效的语训方式。
为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选配助听器,其核心问题是要提高患者对言语的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这里并不是否认高频放大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对于不同的患者应采用不同的选配方式,尽可能利用残余听力,依靠人体自身潜能获得更好的听力康复效果。助听器是电子耳蜗佩戴者听力康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和补充,对侧采用高质量的大功率助听器辅听可获得更佳的效果。此外,助听器的功能扩展在选配时也不容忽视,结合FM无线调频设备是提高语训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