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走进《三字经》——政治课间轻松阅读系列

发表时间:2012-10-30 阅读次数:2484

 

2011年夏天,从北师大研修回来后,钱志亮教授的“钱志亮课间轻松阅读系列”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课后,钱教授十分慷慨的将他自己日常制作整理的课间系列文件赠送给了我们,212个文件,有视频有PPT,看风景谈人生。回青岛后,受其启发,我也制作了一些“政治课间轻松阅读”、在课间十分钟时给学生循环播放,虽然十分钟很短,在这时分钟里可能许多孩子去喝水了、休息、上卫生间了,但是总会有孩子在教室,总会有几个孩子看我们的屏幕,也总会有几个孩子慢慢的会关注我们的课间系列,不用动太多脑子,轻轻松松的从中受到启发。

上学期我针对所教班级的不同情况制作了不同的课间阅读系列,本学期,因为寒假里自己在家看《三字经》,再加之开学时校长在开会时也重点提到了《三字经》,我尝试以《三字经》为主要内容制作一系列的课间阅读系列。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并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为了充分发掘《三字经》中的人文精神和艺术价值,让其在陶冶听障孩子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我们平时的授课时间紧张,课堂上拿出时间来专门学习《三字经》显然不现实,课间十分钟正好满足了我们的需求。每节课前的十分钟,教师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每次内容不超过2段,循环播放,有正文有注释有相关小故事;每周两节课循环同样的内容,下一周内容再有所增加。

在高二两个班我主要利用课间十分钟,在高三,因为多数学生高考不考政治,我们的课程又全部学习完了,我便开展分层教学,给高考的学生辅导考试内容,给不考政治的学生渗透《三字经》的内容。

刚开始,我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去背诵去学习,而是给学生分发了部分放大的《三字经》图文,给每个班都买了一本《三字经》放在课代表那里。课前提前制作好了相关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课间放映幻灯片时,自己偶尔背上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面几句学生基本都是熟悉的,因为他们会,能背过,所以很多孩子也跟着我一起说上几句,时间一长,上面的意思模模糊糊的动了,学生的兴致越来越浓厚。出现了全班同学你读我也读,你背我也背,热热闹闹,其乐无穷的现象,高三的姜晓慧经常做出摇头晃脑之势,背起来一发不可收拾,引得师生大笑。

很高兴的是,从我们开展这项活动以来,高三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背诵进度也很快,半学期的时间,已经有很多同学能够背诵《三字经》大部分内容。

《三字经》虽然是古人为儿童编撰的启蒙读物,但是对于我们许多聋孩子来说,儿童时期是没有接触过的,其实,不用说学生,我们许多成年人也很少有人能孰知三字经的内容。

《三字经》就是科学启蒙教育最好的材料了。几乎浓缩了天文、地理、历史的概要。而且琅琅上口,我们聋孩子也愿意读。比如:融四岁,能让梨。又如听了“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后,有的孩子主动钻到父母的被窝里为父母温被子,让父母觉得很感动。当理解了故事,你只要反复朗诵,不必要学生背下来,他也能领会音律之美,牢记于心。

在学生会背的基础上,为了训练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我们学生学习美术这一特点,我们又广泛拓展表现形式,我鼓励学生根据文中内容,自己尝试给文字配插图,尝试制作简单故事的FLASH,并进行交流,努力构建学生展示的平台。

由于我们的《三字经》学习不以背诵为主要目的,一学期下来,才上了一半左右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根本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更让我欣慰的是,今年参加北京高考的学生回来很兴奋的告诉我,这次北京的高考试卷里,有关于《三字经》的内容,虽不是我们的政治学科,但是学生因为今年政治课接触了三字经,这部分知识都答对了。通过这件事,孩子们也领悟到:知识的学习永远不能说有用或者没用,只要我们用心去积累,总会有所收获的。

关于《三字经》该不该进校园的争论很大,其争论的核心就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糟粕。其关键是怎么进。《三字经》进校园,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的传统美德,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做事先做人,对学生来说同样如此。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可强化责任感、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这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的东西,如果不传承,失去了很可惜。现在,学生对新事物懂得很多,如动漫、网络等,但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当然,《三字经》中也有些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封建思想,要对学生加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