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正文

【家访好故事】用爱交融 共促成长

发表时间:2022-11-14 阅读次数:1121 作者:青岛市中心聋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入户家访,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也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重要桥梁。这种面对面带来的交流,是一种非常快速且高效了解学生家庭、走入学生心中、获得家长信任的有效沟通方法,能够促使家校共育的“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有效延伸。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家访过程中,我得到了班级任课老师的鼎力相助,与我一起走入学生的家中,近距离接触了很多学生的家长。这么多老师对孩子的关注,让家长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学校对每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视,学生与家长的内心都是火热的。例如四名走读学生的家长,虽然他们的家庭背景、所从事职业、家庭亲子关系以及对孩子未来的规划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从小就带着孩子离开老家来到青岛陪读,至今已经十三四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不仅仅时刻陪伴,而且为了给孩子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十分努力地工作。有的妈妈兼职两份工作、有的爸爸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回家一次来看望孩子,还有的家长早走晚归,到家时孩子都已入睡,等等。这么努力奋斗的家长,只为家庭生活越来越美好,用行动给孩子树立榜样,用行动带动孩子,树立脚踏实地加油干,就可以离梦想越来越近的意志。

家长们的这份付出与拼劲让我真的特别感动。但在家访交流中,也深入了解到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些共同的难题—如何控制孩子在家中的手机使用时间。由于家长们忙于工作,对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对科学亲子沟通的方法都有所缺乏,因此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独立性逐渐增强,不听管教时有发生,因为学习、手机等常常引发矛盾,甚至是争吵。例如小小这个孩子,放学到家后,家长还没有下班,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与监督,就会通过微信来督促孩子,“吃点水果,赶紧学习”、“不要玩手机了,快去写作业”、“你在干嘛,怎么还没开始写作业”......这种“远程遥控”对于孩子来说自然没有任何约束力,要么草草的应付家长回个信息“知道了”,要么干脆看不见继续刷视频,玩游戏。即使家长回家后,也会发现小小在写作业的时候也不专心,偷偷玩手机。而且偶尔还发现有几次半夜12点不睡觉,偷偷黑着灯在被子里玩手机,被发现后找各种理由。

近几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网络内容的丰富,想要控制孩子使用手机,这真的很难。孩子处于青春期之前时,还听父母的,即使玩手机,但只要父母一提醒,往往就放下了。所以父母就延续了这种教育方式,而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已然八年级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变得更加独立,也不愿意听父母安排,特别是命令。父母管得厉害,他们不仅会不难烦,甚至会和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因此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并约定使用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家访过程中,与家长深度分析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同时交流了家长必须要更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跟得上孩子的成长,才能建立起亲密融合的家庭亲子关系,从而家长“说”孩子才会“听”。建议家长不妨转变思路,通过“家庭手机使用公约”的形式,形成“放开玩+严格管”来化解矛盾点。

首先订立“公约”即明确指出周一到周四每天使用手机1小时;周五至周日每天使用手机累计2小时(如果能够良好遵守公约连续一个月,可以延长至3小时;如破坏公约,降低至1小时)。

其次,孩子放学到家后,因为家长都没有下班,也没有办法有效监管孩子究竟是在学习,还是在玩手机,所以建议家长不如避开矛盾点,把这段时间放开给孩子,让其把这一天的“1小时”手机使用权限“放开玩”,满足孩子。

第三,家长下班到家后,严格管理手机。孩子将手机上交,如果需要查资料等任务,需要征得家长同意。同时要珍惜自己的信誉,不能拿到手机后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用完后及时交还给家长。直到第二天上学出门与家长要手机。(到校后手机第一时间上交老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八年级的孩子正在努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也逐步想要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但由于心智还不成熟,自控力也远远达不到严格自律,所以需要家长的帮助与监督。这样一份家庭公约既是尊重孩子的自由,也是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时有章可循,让 “手机”不再成为家庭矛盾的制造者。

在此次家访交流中,家长们都表示这个办法非常符合家庭实际,既解决了孩子想玩手机的需要,也解决了家长监督的难题。并表示要与孩子建立书面公约,并相互签字,家长也要带好头,少看手机,一起共成长。

家访,虽然是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形式,但是确实最有效的家校共育措施。在家长、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中),通过细致地观察与轻松地聊天,可以有效掌握学生的成长背景、家长期待、以及家庭亲子关系等信息,从而为下步家校共育的开展提供支持。老师以一种温暖的态度走进家庭,可以最准确“获得”家庭教育最关键真实信息,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开展家校沟通与配合,赢得家长的喜爱与支持,从而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之路。

撰稿:米伟

供稿:学管处(团委)

审核: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