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校园动态>媒体报道>正文

爱与尊重为聋儿的成长铺撒阳光

发表时间:2018-11-22 阅读次数:942 作者:黄凯

青岛市中心聋校:爱与尊重为聋儿的成长铺撒阳光 


戴着助听设备的孩子与你相遇时主动说出的问候,尽管有些吐字不清,却敢于开口;社团课上,跟着老师的手语节拍打出极具节奏的非洲鼓点;音乐声中,合着会震动的地板的节拍跳出飞扬的舞姿……青岛市中心聋校的校园里并非常人想象中的安静。在这里,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孩子们绽放着自信的笑容。这一切来源于学校对校训“融合健康 尊重快乐”的贯彻与落实,源于学校对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的追求。在这里,爱与尊重为他们的成长铺撒阳光,唤起他们追求幸福人生的梦想。

12年一贯制塑造家的温暖,自主管理让孩子传承爱和责任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特殊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特殊教育不仅要重视对残障学生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引导他们战胜残障、战胜自我的勇气,引导他们乐观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信心。这意味着不仅要有特殊教育,更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市中心聋校以“抓两头,夯中间”为实施策略,突出康教结合、立德树人,帮助听障学生积极面对人生、融入社会和走向幸福未来。“抓两头”就是重点抓好听障学生的入口和出口,即听觉言语康复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线的高中阶段教育;“夯中间”是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夯实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市中心聋校面向“大青岛”招生,学生自一年级起便开始寄宿。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如何适应?青岛市中心聋校副校长袁凯道诉记者,六人宿舍犹如一个温暖的家庭,职高学生与一年级新生共同生活,他们是“小豆丁们”的家长,帮“小豆丁们”洗脸、整理内务,引领他们适应学校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学生间的互相融合、身教远比老师、长辈的批评更有效。许多孩子在我们学校度过了长达12年的时光,他们与老师、与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孩子们在这度过欢乐时光,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感到孤独、自卑。”

要先教会孩子们去爱,在爱别人的同时培养责任感。他们小时候是由哥哥姐姐带大的,等他们长大之后便会自然而然的照顾弟弟妹妹,这种传承让他们迈入社会后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信心、有抱负的人。 “由于学生的管理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突出,在升入大学后,他们多数担任学生干部。而职高生同样具有这些能力,他们人情味浓郁、能迅速融入新团队。学校采用自主管理模式,孩子们自我约束能力很强,不仅如此,他们升入大学后还可以主动地指导别人。潜在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开始的。”青岛市学管处副主任李菁告诉记者,2008北京残奥会圣火使者姜馨田,就是学校优秀毕业生的典型,她代表中国八千万残疾人,点燃了天坛残奥会圣火,昭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

尊重环境让聋儿重拾自信,培育孩子也培育家庭

身心健康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快乐的起点便是尊重, 人与人交往的起点也是尊重。袁凯道说:“现在社会还没有真正实现人人平等,残疾人还是受到一些歧视,他们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学校。如果学校给他们营造一个尊重的环境,他们就能找人生的支撑点,找回自信。”

“再难教,心里再着急,再难受,脸上必须挂着笑容。”这是青岛市中心聋校对每个教师的要求。“聋哑人听不到、不会说,可对别人脸上的表情敏感,笑容能让他们有安全感。”全校教师,个个脸上挂着笑容。这笑容,感染着孩子们,让他们平静、愉快、幸福。

无法排遣的孤独、不被接受的忧伤、自我否定、自我蜕变的痛苦……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就会多次重复,进而造成较严重的社会适应问题,听障孩子尤为如此,心理引导至关重要。学校从关注学生心灵入手,同华人心理学会、复旦大学心理学会等机构在校内建立起“心灵花园”,开展沙盘心理辅导,开设五个心理专用教室,通过“课程实施、心理咨询、主题活动、学科渗透、家庭延伸、环境陶冶、实践磨砺”多维度联合作用,以及“关老师答疑”、“心语屋”连线、个别辅导、心灵成长节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矫正心理问题,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准。

“家庭对待听障孩子的态度往往是两个极端:有的是过度溺爱,有的则把孩子当累赘。我们不但要终生培育这些孩子们,也要培育他们的家庭。家校环境反差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有很多孩子放假不愿意回家。因为在学校情感能得到慰藉,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理性的爱。”青岛市中心聋校校长刘本部告诉记者,市中心聋校采取多种措施,使学校和学生家庭联系畅通,步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除了密切家校联系,还强化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长学校,举办家长手语培训班,使家长掌握手语,能与孩子沟通;举办心理培训班,使家长了解听障孩子的心理状况,学会帮助孩子。为充分发挥家长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家长的康复专业水平,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丰富家长实施听觉语言家庭训练的知识,让家长们了解并掌握生活家庭康复的方法与途径。

融合教育开阔眼界,“要我这样做”变为“我要这样做”

“素质教育搞的最好的是特殊学校,因为孩子不需要面临升学压力,他们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刘本部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开设各类课程。邀请名人、专家、社会精英进校园,为学生开设国画、书法、美术、摄影、跆拳道、烹饪、舞蹈、围棋、魔术、国学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校成立了青岛市青少年摄影教育协会,成为青岛市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基地和青岛市杂技魔术协会的培训基地。市中心聋校在土耳其聋奥会获得多枚金牌,跆拳道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听障学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关爱,如何把社会的关爱转化为听障学生健康成长、残而有为、自强不息的动力,使听障学生懂感恩、知回报?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捐赠,开设了“爱心超市”。将社会捐赠的钱财物转化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用品,最大化、最优化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可凭借德育积分卡到超市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学生创优争先、公益劳动、好人好事等成果都可以转化为德育积分,从班主任、任课老师到餐厅工作人员均有为学生打分的权利。爱心超市由志愿服务团队负责,学生参与管理,从物品的购买、登记入账、摆放货架、售出打卡、核对账目等全程参与,既体验了服务的乐趣,更锻炼了工作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德育积分和爱心超市的建立,发挥了很好的奖励激励机制,使学生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由“要我这样做”逐渐转变为“我要这样做”。

市中心聋校积极开展融合教育,促进听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学校与驻青高校16个社团签订了志愿服务协议,每学期与高校志愿者精心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志愿者精神。还与周边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融合活动。通过融合活动扩大了学生的交际面,提高了交流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更好融入社会打好了基础。(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