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学生发展>言听康复>正文

医学专家进校园,引领康复新思路

发表时间:2019-07-01 阅读次数:872 作者:钟爽


本月我班来了一位新朋友,是一个三岁半的小男孩,名字叫小旭。初见小旭,我以为这个孩子该有五六岁了,长得这么大只,身强力壮,胳膊很粗,看着就很有力气。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孩子长得很高很壮,没有想到这个孩子还有很多问题行为。



小旭评估时,我也在场,从进门开始,这个孩子一直在个训室的每个角落乱转,也不认生,看到谁都会笑。看到喜欢的玩具会去拿,拿完就跑,杨老师引导他希望他能说出一个词语,哪怕是喊出爸爸妈妈这样的称呼,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评估过程中由妈妈陪伴,她说自己的孩子在家里都是能听懂妈妈说的话的,非常优秀,不然她也不会等到孩子三岁半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听力损失。但是这个孩子全程都不坐在座位上,在个训室里到处跑,拿着玩具到处摔,还会搬凳子用力去敲桌子,特别暴力。妈妈也非常的暴躁,气的要在个训室里打他,但是老师们及时制止了这场即将爆发的战斗。后来,我们让妈妈去冷静一下,请了孩子的爸爸进来陪伴孩子,孩子的爸爸倒是非常的客观,他明白自己的孩子是个什么状态,并没有孩子妈妈说的那么好,这让老师们心里也有了一个底。



孩子是遗传性聋,他们家中已经出了好几个这样的孩子,孩子的爷爷也非常迫切的希望孩子能到我们这里来康复,让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了解了孩子的情况,最终决定让孩子先走训,每周三节个训课先适应着,由李老师来给他个训。适应了大概两个星期以后,小旭正式变成我们阳光班的一员。



我作为小旭的班主任,当然第一时间要让他明白课堂上的规则。上课的时候要坐好,小手放好,小腿并拢,老师叫到名字要举手答到。可是,对于其他孩子来讲,就是如此简单的要求,小旭都做不到。上课会乱动,甚至激动时会从座位上跳起来舞动身体。老师点名字也不会举手答到,我让所有的小朋友示范面对老师的点名应该怎么做,老师就算手把手的教,他也不往脑袋里记,上学好多天了也还是做不到。他妈妈的解释是,在以前的幼儿园老师们点名都不用举手的,她孩子不适应。小旭还有一个特点,不看人,不跟人对视,很多行为都很奇怪,不认识自己的毛巾;从厕所跑出来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到处跑;只要手闲着,就会对着自己的隐私部位抓啊捏啊的,这些让我有些怀疑这个孩子有些自闭倾向。孩子家长的解释是,孩子还小还不认识颜色,那么多红色的毛巾他分不清楚;她说她孩子在家里从来没有对着自己的隐私部位抓啊捏啊的,可能是内裤湿了要么就是想尿尿,总之都有理由,孩子是好的,是老师们吹毛求疵了。这些都让我的班主任工作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家长工作也平添了很多困难。这个家长的态度就是有问题的,她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的问题,反而在为自己孩子的不正常找理由。她的孩子已经三岁半了,比他更小的孩子认自己的水杯和毛巾都不会出错,她却以孩子还小为理由拒绝接受老师们提出来的问题。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不光是在学校,家庭中家长的监管更加重要,很显然在小旭这里,家庭教育是缺失的。



在我对这对母子束手无策的时候,学校邀请到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的侯梅主任和耳鼻喉科的李琳医生,来作为我校的医教结合专家,为我校的老师和家长提供医学康复指导。刚好赶上这次机会,我们也请侯主任帮我们看了小旭的情况,侯主任也通过一些专业的手法和技巧,通过跟小旭的互动,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这个孩子目前来说注意力有一些障碍,且可能伴有一些自闭倾向,建议是去医院康复科做一次全面的评估,看孩子到底何种情况。我们在第二天也向小旭妈妈传达了医生们的意见,医生的话似乎说动了小旭妈妈,她当着我的面挂了侯主任的专家号,并说带小旭去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侯主任还给我们康复师们一些建议,对于这个孩子目前来说还不适宜进入听觉言语语言的训练,最首要的是先进行注意力的训练,并且要建立与人互动的反馈,通过一些肢体互动建立孩子对老师的感情,注意力集中了才能进入听觉言语语言的训练。



侯主任的一番话,也给我们今后对这个孩子的方法方式上也点亮了明灯。从那以后,我上课之前会先跟每一个小朋友抱一抱,跟小旭握握手,抱一抱,击击掌,跟他先建立感情。慢慢的,他能听到自己的名字站起来了,在老师的提示下还会举手,这无疑是老师们最大的欣慰了。



小旭只是一个个个例,这样的孩子也不止小旭一个,今后多重障碍的孩子会越来越多,我认为,作为康复师,要爱孩子,不管孩子是怎样的,都要充分地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优势;让他们像海燕一样自由地飞翔,面对困难勇敢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