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书香校园>正文

享雅乐之美 悟读书之乐

发表时间:2018-10-11 阅读次数:1115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子期代代传。今天我们跟着音乐大师周教授走进音乐的世界,闭上眼睛, 打开耳朵,让心跟着感觉,开始了一场音乐审美的旅程。

周教授从四个方面给我们诠释了音乐审美,即:音乐何需懂?如何懂音乐?音乐何需正确?什么是音乐的欣赏方式?与传统的音乐理论课不同,他将高雅音乐的欣赏方式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让我们打开耳朵,闭上眼睛,让心灵跟随音乐的旋律去跳跃,舞蹈。两个多小时,我们越过高山,趟过溪流,在草原上奔跑,在田家小院里嗅着花香……大家兴致盎然,乐在其中,才发现以前那些我们从未听过的和听过却听不懂的高雅音乐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仿佛从一个个从音乐门外汉一下子变成了懂音乐的内行。

这堂课颠覆了我对音乐高不可攀的想法,由此我想到我们听障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不就如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去欣赏音乐吗?他们没有兴趣,缺少阅读习惯;知识水平低下,理解能力有限。我们老师也往往会根据经验,把学生的这种表现界定为没兴趣,没习惯,不会读,读不懂。而读不懂常常是我们帮不爱读书的学生找到的理由。其实,阅读何需懂?我们在阅读时,不是碰到那种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很少会依赖于内容解说,看一句去分析一句的意思。也就是说读书未必要字斟句酌,字字释义。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就去读,不管是哪一种书,只要觉得对自己有益,读起来就会有一种心灵的满足感。我以为这种满足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而我们需要做的正是激发学生的这种阅读兴趣。

教现在这个班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在寻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在分析这帮外地学生不爱读书的原因时,我发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读书的习惯。高一刚开始的时候我带学生去学校图书馆看书,学生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借书,该借怎样的书看,更不知道该怎样去读书。好像前面九年的时间他们只知道学校发的课本才是书,有两个同学长这么大连漫画都没见过。我把儿子看的几米漫画拿给他们看,小芮欣喜地翻着说真有趣!问她几米是谁,她摇摇头不知道。更可怕的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我怕学生不好理解,先引导他们背古诗,结果全班18个人,没有一个人能完整地背过《静夜思》!微山的四个同学没有一人听说过这首诗!清明节到来,我问同学们谁听过寒食的来历,除了双成说有所了解,其他人都不知道!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我给他们讲这个故事时是多么地壮怀激烈,多么地悲愤激昂,不是为介子推而是为了我眼前这班不知课外书为何物的学生!但这又能怪谁呢?他(她)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又怎么会主动地去读书呢?他们的听力障碍阻断了最大的信息来源,而他们特定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因素,家长的因素,以前学校基础教育的因素当然也有孩子个人因素,养成了他们不读书,也不爱读书的习惯。刚开始带他们读书时,你就会发现有的学生会在书柜前徘徊良久,选不出一本想要看的书;有的干脆告诉你他没兴趣,偌大的图书馆竟然一本书也引不起他的兴趣。还有的学生会拿一本书坐下,翻看不到五分钟就站起来去换,循环往复;而更多的学生看似是在抱着书看,手边没有笔,没有笔记,等他翻完一本书你问他都看了什么,他会朝你开心一笑说,忘了!还有的会抱着书盯着一行字发呆一节课。这就是学生对这种新的、要求他读书的环境不适应,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不适应。而等到他们一次、两次、三次……慢慢习惯了午休时间坐在教室里看书,习惯了到快乐书吧去逛逛,习惯了每周到图书馆去报到,慢慢适应了这种安静又舒适的学习环境,他们便会安静地坐下来读书了,这就是读书习惯的养成。

有了读书习惯,如果没有兴趣那就味同嚼蜡,很难坚持下去。我发现高中的学生读书都有很强的功利性,只是为了读而读。虽然从开始我就给学生强调读什么书都可以,哪怕是小儿书,哪怕是漫画只要喜欢都可以读。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想当然地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学习的,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书才去读,否则读书就没有意义。而一些真正与课本相关的书比如历史类、地理类还有政治类的书,学生又读不懂,知难而退,渐渐也就失去了兴趣。比如小杰,以前看书只看课本,老师要求读的、背的书,她肯定会认真地去读,还会努力地做笔记。而班里书柜里的书,历史啦、传记啦、小说啦、散文啦还有《读者》《意林》这种喜闻乐见的杂志,她一概不看。我问她怎么不看这些书,她的回答是这些书对考大学没用,她没时间看。看似极其有道理的说辞让我目瞪口呆。我告诉她学习有很多方式,而读书是一种无形的知识积累,可以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她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依然埋头于自己的课本。她这样做的结果是视野狭窄,思维狭隘,课堂上经常被其他同学辩驳的哑口无言。解铃还须系铃人,她的问题根深蒂固,怎样能让她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呢?我从作文中找到了敲门,给她添堵。班里小芮和小楠,还有双成无论是语文基础还是学习能力都不如小杰,但都是爱看书的主儿。所以习作课,我就重点读了这三个同学的作文,表扬他们作文写得好,并分析他们之所以作文好主要是爱读书,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书,眼界开阔,写出的文章有内涵,让人爱读。当时小杰只当成事不关己的态度,直到有一次学校推荐征文,小楠的作品参加青岛市的比赛获得了三等奖。这对于酷爱学习以学霸自居的小杰是个沉重的打击,她自己在宿舍偷偷抹眼泪还不敢让别人知道。我趁热打铁,帮她分析问题所在,鼓励她多找小楠,双城聊聊天,看他们是怎样读书的。而每月的图书馆之旅也让小杰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小杰慢慢走上了阅读之路,尝到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从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小书生,变成了一个抱着《三国演义》废寝忘食的小书虫。

而另一个我要点赞的是我们班最喜欢读书的大个双成。双成从小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长大,从小没有朋友玩,书就是他最好的朋友。这种良好的习惯一直陪伴他到了高中。高一他一来就表现与众不同,平日沉默不语,一到课堂就滔滔不绝,思维特别活跃。我给班里买的书,他用一年的时间基本都翻遍了,每个周末都会到图书馆去帮老师执勤,在那儿看半天书。他涉猎的内容也比较广泛,有名著也有漫画,有历史也有小说。我从来不限制他的读书范围,还鼓励他上网翻阅自己喜欢的书。我讲的那些阅读方法他都不用,他只跟随自己的内心,喜欢什么就看什么,是个真正的读者。而在他的带动下,班里有了越来越多的书虫了,周末的图书馆小杰、小芮、小娇还有小增都是雷打不动的固定读者。

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接下来该如何去阅读呢?对于阅读方法,随便叫来一名高中学生,他可能都会说出个一二三来。但到底该怎样才能读懂书,让我们也来运用一下联觉吧。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的其他感觉的现象。音乐的低音可以让人联想到巧克力,可以想象成灰色,可以摸到它是坚硬冰冷的。我所理解的这种联觉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当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融进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的人听到轻柔的曲调会很舒展联想到自己幸福的生活,有的人却会因此想起自己失恋那段日子里的各种不堪。同样的在阅读时,我们会在读到“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李儿”想象满园的桃李芬芳,想象秋日的硕果缀满枝头,甚至也闻到了花的香,尝到了果子的甜,也许还听到了蜜蜂嗡嗡嗡采蜜的声音……这就是联觉,是想象,是共鸣。我们在教学生阅读时,可曾想到用我们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引领学生体会文字中所隐藏的各种感觉,将学生身体感官,各种生活体验都勾起来,从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对话,引发共鸣?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我想这应该是最妙的阅读方法了吧?!

周教授说的,音乐理解何需正确?同样的,阅读又何来正确与错误之分?读不懂,理解不对并不那么重要。同音乐作品一样,大多数文学作品也很少会在文中表现出作者自己的意图,之所以我们能读出其中的内涵与感情,或许是因为编者的提示,做序者的指引,更多的是我们融入自己的学识和经历的理解。所以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百个听障学生也会从书中读出多种不同的理解。这让我想起上周在教《关雎》这首诗时班里发生的趣事。众所周知《关雎》是一首爱情诗,但谁又能限制了我们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呢?!于是开讲之前,我关上了自己滔滔不绝的嘴巴,先让学生谈自己的初读感悟,汶楠理所当然地理解为爱情诗,她说诗中感受到了初恋的美好;小杰理解为哲理诗,理由是诗中的青年为追寻梦想而遭遇挫折坚持不懈,正像自己现在为了大学梦想而努力;而小振却理解为政治诗,他认为“参差荇菜”表现的是那时候的国家资源丰富,人民没有挨饿,而“钟鼓乐之”表现出了人们生活快乐,从中可以看出皇帝很有作为。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由此展开一场政治与非政治的辩论,掀起了课堂小高潮。从这件事我也看到,保护学生原始状态的理解多么重要,也多么有趣!如果我一开始就告诉他们这是爱情诗,那学生肯定也就不会去思考,不会去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更不会点燃课堂上一连串的思维的火花了。

如果说音乐是开启心灵大门的语言,那么阅读更是由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身为老师,当我们成为一个读者的时候,我们还有一种责任,那就是成为一座桥梁,让一个心灵走向另一个心灵,让他们碰撞出共鸣的火花,让生活变得更绚烂多彩!所以让我们的听障学生都走进书香去读书吧。如果我们能静心培养,智慧引领,如果我们更多地关注孩儿们读书的过程,少一些功利性的结果,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会如我们今天走入音乐世界一样,欢快的走进书的世界,去品味专属于他们自己的书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