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学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十几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
担任现在这个班的班主任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但我对学生的爱却让学生和家长切实的感受到,家长与我交流时反复说,“您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都非常喜欢您,在家里总是说苏老师多么多么好。”一次下课,学生说“苏妈”,让我吃了一惊。没有人这样教他们,我也从来没有让他们这样叫我,但是他们却主动的以此来称呼我。谁都知道,老师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同样的,学生和家长的肯定也鞭策着我继续努力,让学生们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只有将爱无私的播撒给每一个学生,给予她们真心的尊重,他们才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