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名师风采>正文

4-4创新思维 学会提问

作者:苏楠 发表时间:2014-12-08 阅读次数:20261

 

学会提问

                                      苏楠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见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质疑是一切学习的源头。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创造性解决问题,既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也可以由此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高。课堂上,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怕他们出错。我们的老师善于捕捉学生身上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苗,细心呵护每一颗创新的种子。

    在语文课堂上,我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1、学会在预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进入了高一,所学的课文更长、内容更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本上有字词的音义,作者的生平。然而他们很多也只是机械的照搬参考书的内容,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何能更有效地预习,而不单单是简单的抄抄词语的拼音和解释,我也想了很多方法,借鉴了许多老师的优秀经验,尝试让学生在预习时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两到三个问题,写在预习本上。第二天我要检查问题,在学完这一课后,要请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这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很弱,习惯了上课老师问什么答什么,有时还会答非所问,让学生自己思考点什么就感觉难死了。布置了第一次的预习要求,第二天我看到学生本子上的问题真的是五花八门:有的问“全文分为几部分”,有的问“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还有的问“赵州桥长什么样子”……看着他们交上来的这些问题,我真的是哭笑不得。预习必须掌握的内容她却当做问题来问,从提的问题中就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根本就没有看懂,绝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应该问什么、怎么问。针对这一情况,我专门拿出半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应该怎样提问,写出问题后看看这个句子是否正确、通顺。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意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在本课讲解完后,让学生再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慢慢的,部分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2、教师的问题应该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情境

不是每篇课文本身都很吸引学生的,也不是每个学生对某篇课文都很感兴趣的,即使感兴趣的课文也未必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去思考的,如果课堂提问平淡直白,学生就提不起精神,也容易感到疲倦,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设计得新颖一点,巧妙一点,就能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就会爱读这篇文章,会认真钻研这篇文章,从而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致,去深入研读课文,从而自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此课文的重点、难点自然也水到渠成般地解决了。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重点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荷花淀》(人教版普高必修本第二册第一单元)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

“睡了。”

“小华哩?”

“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段对话粗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品味就会对产生疑问:妻子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为什么水生的脸有些涨红,说话有些气喘?妻子从丈夫的神情举止中预感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含义,就必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心揣摩,品味,体验。这些问题学生能提出一二,对他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3、就文章空白处提问

由于文本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本身具有间接性,加上作者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与审美感受的需要,往往留给读者充分想像空间。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含蓄简省之处进行大胆联想、想像、补充,从而发掘出文本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邃的思想。这样对文本空白的再创造,无疑是对学生阅读创新素质的很好培养。如黛玉临终前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故乡》中闰土断断续续说了几句,便只有摇头……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暗示对以上几处空白进行提问,进而会更深入地领会文本意蕴。 
  4、用原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

学习往往需要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原有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的知识,有利于新知识的消化。因此,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如教学《威尼斯商人》时学生就提出来为什么吝啬鬼夏洛克不要三倍的赔偿,而一定要安东尼奥身上的一磅肉呢?紧接着又有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又提出夏洛克与安东尼奥有什么深仇大恨?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去读原作品,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学生们用了两周的时间完成了研究报告,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0条评论,有20261人参与。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相关评论

暂时还没有相关评论,赶紧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