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跑题”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并无精确的预见性,我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注重教学机智,才会让我们课堂中的“跑题”跑得巧妙、跑得实在、跑得锦上添花!执教聋校的历史课堂,我的学生由于受到听力损失的制约,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接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尽如人意,因此扩展课堂教学的宽度何尝不需要老师适当“跑跑题”。
我校学生普遍有着深厚的美术底蕴,因此我大胆设想,如果能在历史课堂上借用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审美”,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艺术家们常用感性的镜头、生动的笔触勾画某一现象,或再现或讽刺或调侃,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适度引用,不仅可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猖獗,做出很多威胁世界和平的事情。对日本侵华的历史,学生已经了熟于心了,但对德国的罪恶行径学生还比较陌生。如果此时直接让学生研读课文,找寻德国的罪行会比较突兀,不够流畅。因此我借用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进行过渡,引出德国轰炸西班牙的过程。《格尔尼卡》用黑白灰三色勾勒出被践踏的鲜花、残缺的肢体、绝望的母亲、断臂倒地的士兵、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没有丰沛的情感,就不能创造出触动人心灵的作品。听障学生绝大部分是美术特长生,这更需要老师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通过渲染氛围,叩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感情的共鸣。引导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我手画我心。
二战是惨烈的,但我希望用一个个“跑题“的小故事让学生汲取强大的力量,勇于抗争,珍爱生命。对于诺曼底登陆,我谈到了美国经典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也许有人在考量谁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我的学生看到的却是战争不会把希望夺走,要对爱你助你的人心存感恩。我为同学讲述《愤怒的丘吉尔》经典肖像的由来,照片形象地反映了邱吉尔像一头怒吼的雄狮要与法西斯决战到底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心和勇气。我还讲到了年仅33岁的中国情报人员池步洲,在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四天前就已经破译日本特级密电,他令盟军惊讶,令日军胆寒。我讲授的内容看似有点“跑题”,但学生们却如获至宝,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学生常常把我团团围住,和我畅谈自己的感触。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润物无声地滋养进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有所感悟,这正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啊。
跑题也是一门艺术,跑要跑的海阔天空,收要收的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