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设计拓展延伸------个性化学习研究(一)
本学期,我校的学期计划中提出要“关注学生个别需要,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打造“高效课堂”和“愉悦课堂”。静心思考,我觉得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设计创新型的个性化拓展延伸,能够打开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对话的大门,促进文本认识与生活感悟的双向融合,引领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
不知老师们是否有同感,上课时,按部就班的引导,中规中矩的传授,整个课堂波澜不惊,但有时就某一点进行延伸,谈到社会中历史上的奇人异事时,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滔滔不绝,竞相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往往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所以本学期,我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注重了拓展延伸部分的个性化设计。不强求面面俱到,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深入研究,并及时交流成果,分享收获。
因为刚刚讲完第一单元,就把第一单元的拓展延伸部分与老师们交流一下。
第一课《藤野先生》的课外拓展分为三个方面,
1、课后题,当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先生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联想,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这个设计从文本出发,再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行续写。
2、每次介绍鲁迅的时候,都要讲到一篇文章《狂人日记》,这篇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地位和价值不可轻视。第二个拓展延伸就布置让学生搜索这篇小说,通过交流明白这篇文章的中心,我提了两个中心问题让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解答,并引导他们了解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过度中,这篇半白半文的文章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对中国文学作品语言发展有了宏观的认识。有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说,原来现在学习的课文都是从文言文发展来的,以前的文章字少,言简意赅,现在的文章比文言文描写细致,词语丰富,比平常说的话更加优美正规。他的话虽然比较稚嫩,但能朴素理解古文与现代文,口语与书面语的传承与发展,比续写课文的认识又近了一步。
3、第三个设计是我让学生从网上找一找还有哪些弃医从文的作家。这个设计是因为后面还要学到郭沫若以及我本人很喜欢的女作家毕淑敏都是弃医从文的作家。了解郭沫若,与那个风雨涌动的时代相结合,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本文的暗线,鲁迅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其他作者,我希望学生以此为兴趣切入点,涉猎更多作家的作品。俗话说“医者父母心”,医生身上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专业让他们形成的冷静独立的思维判断能力都是成为一名好作家的基本素质。我向学生们推荐毕淑敏的散文,个别的女孩读的津津有味。写日记也会偶有充满哲理的神来之笔。
后面两课我就略谈一下。第二课胡适的《我的母亲》,除了传统延伸:选取典型事例写熟悉的人物的片断练习。我还激励学生上网寻找其他名人写自己母亲的文章。史铁生《我与地坛》,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郭沫若《芭蕉花》各领风骚,通过比较阅读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第四课《托尔斯泰》传统设计是: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和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人物的肖像,要能体现人物的特征,反映人的精神世界。除此之外,我还设计让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提出的托尔斯泰“幸与不幸”的问题。理解文章主人公思想上的变化,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妙笔更是时代的产物。我也曾想向大家推荐《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确实是太深奥了,学生读了几段就放弃了。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不仅仅是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也表现在教学设计上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对学生从过去的“份饭”变为“自助餐”,设计更多的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符合自身能力的一二进行训练,引导他们学习思考,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拥抱知识,获得成功,体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