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给学生最美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话中秋

发表时间:2013-10-11 阅读次数:2198 作者:相龙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作为中华儿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责任。作为语文教师,我想能引领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便不仅仅是责任,而是一件很美很值得的事了。

本学期我带领学生开始了我们的最美中国传统文化之旅。

第一站:八月十五话中秋。

中秋节放假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制作课件或创办手抄报,节后在班级中分享交流。放假回来后,做课件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将他们的作品拷贝到我的机器上,一幅信心满满的样子;而办了手抄报的同学则是遮遮掩掩,很不好意思,似乎对自己的作品不怎么满意。看来同学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旅就此开始——

主题一:中秋知识知多少

(一)手抄报展示

刘思彤在七彩的画面上写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王誉霏画了一轮圆圆的月亮,摘抄了两首描写中秋节的古诗《静夜思》《望月怀远》

吴佳琪的作品色彩缤纷,嫦娥长衣翩翩欲飞向月宫,玉兔在月亮上翘首企盼。她以精美的画面设计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赵智程用不同颜色圈画出几个不规则图形,里面摘录了四首古诗词。

丁春延同学富有抽象大师的意境,画了半个月饼,写上了梦圆中秋的字样。同学们都说像月饼也像月亮,很有味道。

最终吴佳琪同学的手抄报赢得了此次手抄报展示的优秀奖。

学生评价:绘画和内容太简单了;感觉不够全面;画面很美;能亲自动手做,让人佩服!

我的思考:这几位同学的手抄报都用了16开的纸张,纸张的大小限制了他们的发挥,内容必然少而精。就像同学们评价的,他们能够亲自动手去做,这一点就值得嘉奖。但从内容的安排来说,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学生只抓住了一个方面来介绍,或是中秋节的来历、或是风俗习俗或是文化背景,版面设计也比较随意。这些作品并不代表他们能力不够,并不代表他们绘画水平有限,而是他们一直以来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更缺乏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国外小学三年的学生可以自主上网查资料写成几千字的论文,而我们的学生却还在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着书本上这点字词句,这点被固化的文学知识。我想在后面的活动中如果形成一个手抄报小组,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来做同一件事,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这个环节中,我看到这几个成员在讲解自己作品时神采飞扬的眼神,也看到了其他同学在欣赏别人作品时若有所思的表情,我相信他们能从这样的基点出发,后面会越懂得专心做一件事把它做好做得有价值的重要性。

(二)课件展示

第一位上台的是王媛同学。她出示了“嫦娥奔月”“吴刚折桂”“朱元璋起义”三个标题,也没有实质的内容,第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了,但第二第三个却都不了解,这个小懒猫也没打算给大家讲。我本是想难为难为她,让她给大家讲讲后面两个故事。没想到她竟毫不畏惧,娓娓道来,讲得生动而具体,同学们都入迷了!看来放假这几天真下工夫了,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接着她又给大家出示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并且非常风趣地提问:这是谁写的?将气氛掀到高潮,从文化方面让大家对中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展示了吃月饼的习俗。第一堂课件展示课效果是很明显的,我问同学们的感受怎样?小宁说她没想到中秋节背后还有朱元璋起义这样的历史故事,收获很大。其他同学也在这一点上感受颇深。

 

第二位上台的是陈宁同学。她从网上下载了课件有经过了自己的修改,从中秋的起源到现代意义不一而足,一共设定了五个大标题,每一个标题下面还附有小标题,一目了然。她的讲解也很细腻,还引用了很多古文,古诗词。在评价的时候,同学们都看到了她背后的努力,说她丰富的内容与图片,一定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也提出了建议,每一页的字体都是小五号小字,一点也没做修改,内容繁多还有重复现象,那些引用的古文也没有加上注解,同学们叫苦连天,兴趣顿失。她自己也感觉以后应该再认真些,再精简一些。

 

第三位上台的是张诗第。内容从中秋节的简介到传说到来历到习俗,一页一项内容,大家都很有兴致。虽然缺少了文化力量但他制作的画面清新自然,背景统一,与中秋节的雅致情趣一致,带给大家美的享受。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他只是在展示课件,不张嘴,不说话,眼睛只盯着电脑与同学没有交流。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期待张诗弟同学以后的表现。

 

第四位上台的是栾恪。他刚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但一站上讲台就如同换了一个人,丰富多彩的内容配以相应的图片,特别是他留心剪辑的嫦娥奔月,吴刚折桂,朱元璋起义等图片正好应对了三个故事,图文并茂,引来大家啧啧赞叹。从历史到文化到习俗讲解完,他又给大家展示了国内外一些国家过中秋的习俗,并配以插图,柬埔寨的、泰国拜月、新加坡的火龙舞让大家大开眼界。一点小不足就是背景的大红色配以红色的字体根本看不到,他在讲台上尽量弥补,一边展示课件一边给大家讲解文字,这一点感动了我们。

最终最优课件制作,大家将票投给了栾恪和陈宁。

 

主题二:中秋感悟

启发:据说今年中秋的月亮是十多年以来最大最亮的。

栾恪接下去:是19年以来最大的(他是个爱看新闻的孩子,你看知识面就是广啊!)

 

有没有同学是在农村和老人一起过得节日?谁能来谈谈你的感受?

 

陈宁:我和我父母在农村过的节日,天还没有黑,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感觉不像要黑天了,反而更亮了。这时,我看到东方有一个大大的月亮从地面上升起来,很大很圆,黄黄的,西方太阳还没有落山。一高一低,互相照应(辉映)。我觉得很吃惊!

 

    多么珍贵的感受啊!同学们一个个长大嘴巴,好像难以相信这一现实一样。栾恪摇摇头说,我们是在城市里面,没有看到,可惜可惜!吴佳琪也是一脸的羡慕。

 

王誉霏:我和爸妈一起到奶奶家过节,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中午吃了晚上又吃,很热闹。

 

吴佳琪:我和家人一起在酒店过中秋,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因为全家人我最小,他们都对我很好!

 

王守都:我觉得跟平常一样。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没有,今年就和父母在青岛过,没回老家,觉得和平常一样。

看来每个家庭对过节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对于孩子来说,全家人营造一种团圆的氛围,营造一种节日的热闹气氛,会给孩子留下更美好的回忆,他们的内心会感到非常温暖。

 

反思:这堂课学生展示了自己搜集的资料,或亲手制作,或上网查找回来制作,不管画面是否精美,内容是否全面,里面都可见他们修改过思考过的痕迹。可贵的是有几位同学将网上下载的课件注入自己的想法,并能变成自己的知识独立地讲给大家听,俨然一位位小老师。通过展示、交流、分享,同学们对中秋节的来历、相关的故事传说、各地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为什么在这个日子要放假,要与家人团聚过节的意义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课堂中,我感受到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深的渴望,他们渴望了解它的历史渊源,渴望倾听这些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传说,渴望走出自己生活的圈子去看看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过节的习俗。这一次的活动激发了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我想在以后的语文活动中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交流,少照本宣科的讲解,多一些人文知识的铺垫和提升。我相信当我们共同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每个人的语文素养都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