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为心迹——高二赴崂山写生作品展后记

发表时间:2009-11-30 阅读次数:1916 作者:万春玲

                                              画  为  心  迹

                                         ------高二赴崂山写生作品展 后记                                         

 

   毕加索说 我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我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画画 作为辅导老师该如何去评论这些风格各异的写生作品,我不敢轻言妄断。进一步接触高二的学生,感到她们具有孩子般的纯真,用纯真的心去感受的自然是真实的自然。因遗传和生存环境不同,个性间存在着差异,绘画便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我特别注意保护和鼓励每个孩子不同的感受,从不轻易给学生改画,这些作业基本上保持着写生的“原生态”。

    

徐冰冰的作品:那是一个火辣辣的金秋,阳光明媚,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树叶下深上浅,用点堆积而成,既表现出阳光直射的感觉,又表现了树木的郁郁葱葱,大有“印象派”的风范。

   

杨平的作品:给人安静休闲的感觉,蓝灰是她的主色调,房子啊、树啊都被笼罩在淡淡的雾里,柔和而舒适。

   

张贺的画具有很好的概括力,几块深深浅浅的颜色就组合成美丽的风景画,色彩前后呼应,色块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稚而不滞,它使我听到了流水的节奏。

     

刘晓蕾的画使我想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首诗,小鸟在林间鸣叫,雾渐渐散去,空气里散发着野花野草的味道,在这样的环境里漫步读书,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孙晓梦的画,树木总是那样高大,在深秋的季节,树叶还张扬着她顽强的生命力,大桥、小屋都隐藏在树林里面,一颗颗树,仿佛大山里一个个卫士。

            

姜志平同学喜欢表现“大房子”,在山坡上,小路旁,蓝色的天空下,红颜色的大房子坐落在树丛中,画面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她的画红而不火,她把大面积的红色降低了纯度,与周围的颜色进行调和,红色的房子是幸福的象征。

     

天一亮,刘佩佩就起床作画了,她也是高二年级最勤奋的同学之一,竖构图的画能体现出山高水长,他也喜欢用对比色,什么大红大绿、大蓝大紫在他的画面上都能找到。

   

周海涛的画都是阳光明媚的样子,他把秋天的热与凉都用色彩表现出来了,近处是明亮的柠檬黄,远处是冷冷的蓝紫色,在视觉上是补色对比,在心理上是冷暖对比,干画法在画面上留有小小的白色空隙,让风儿去穿透浓密的树林。

      

冯轩的画使我体会到“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境界,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只有单纯的人才能毫无顾忌的去表现内心的感受,而不被外表的形与色所限制。

     

胡丹和曲俊娜的使我联想到童话故事,大山脚下的小屋,密林深处的小屋,都是为迷路的孩子准备的,里面有水、食品和衣物,没有忧伤,没有压力,是我们梦里向往的地方.

    

金秋的崂山,满山遍野都是色彩,表现色彩最丰富的当属刘永贞同学,从深红到淡黄,从浅蓝到墨绿,中间有用不同深浅的颜色调和,使画面既有层次,又不杂乱。

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以上典型的作品中,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因为学习的时间太短,学生的作品在技法上还不成熟,还存在着诸多用色过火的现象,远近层次没有拉开,色调不统一,主题不明确,构图不完整等现象,这需要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懂得观察的方法。对于高二的同学来说,他们刚认识色彩,从不会调色到恰当的运用颜色,形成了质的飞跃,能画成这个样子已经很不错了。

通过短短一周的写生活动,学生受益匪浅,不但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培养了审美的眼光,提高了绘画技巧,还懂得了合作与关爱,认识了自身的不足。在此感谢校领导对美术班同学的关爱与重视,把学习色彩的课堂搬到了崂山北九水,感谢校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感谢一同前往北九水的带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