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课后记让我们在反思中提高——读苏效收老师教学反思有感

发表时间:2009-03-24 阅读次数:2573 作者:郑芳

 

课后记 让我们在反思中提高

 

——读苏效收老师教学反思有感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学工作如果只停留在经验表层的重复,而无理性的思考与凝结,就无法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更不用说把宝贵经验推广到更大的范围。

近日看了苏效收老师撰写的《一“问”激起千层浪——〈五柳先生传〉教学片段反思》,感想颇多,按捺不住,想跟大家交流。

 

其一是惊喜与激动,看此教学片段实录如同身临课堂一般,感受到学生们思想的火花被点燃、在碰撞;自己被学生们高涨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各抒己见异彩纷呈的回答所激动着,那种兴奋劲儿可能不比苏老师本人少多少!我为我们聋校也能有这样的教学场景而兴奋、为我们的聋孩子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和进步而喜悦,更为我校这些为了残疾孩子的成长辛勤耕耘、呕心沥血的特教园丁们而自豪!

 

其二我特别想为经常撰写课后记的老师们叫好!本以为会是一堂波澜不惊的语文课,却是一“问”激起千层浪,而老师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教育感受,及时记录、认真反思,总结出问题的设计对于改变语文课堂的沉闷气氛非常重要。这篇课后记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突出了重点,捕捉到了亮点。可以说教师由此完成了由实践到认识、把感性的体会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飞跃。近年来,我们学校一直倡导大家进行教学反思,特别是提倡老师们写课后记,虽然没有下达硬性指标,但有些教师能够经常撰写,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特别令人钦佩!

 

其三也是最想和大家多谈谈的关于“课后记”的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些领导、学者把咱们当教师的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大师,第二层是名师,第三层是良师,第四层是以教谋生者(也可以称之为教书匠),第五层是教人误人者。不论是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还是教师个人价值的体现都需要我们能达到良师、名师甚至大师的层次,我们都应该向着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的方向去努力,这就需要我们从一味的摸爬滚打、表层经验的重复中解放出来,注意教后的提炼、反思与总结。美国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公式中的反思实际上就是指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及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而撰写课后记则我们教师进行这种反思的最好方法。因为反思虽然重在思考,但绝不仅仅是想想而已,而是要及时的做好记录,要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与感受,只有这样反思才会为我们的教学研究积累和提供鲜活的素材,也只有这种反思才能让我们课堂中的成功与失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使我们的经验得以提升。

 

课后记写什么,其实不难,但需要我们每位老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种激情,要有感而发。我个人认为做好课后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趁热打铁。一节课上过之后,要及时回忆,将课堂上师生活动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总结,适当的对课堂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进行梳理,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

 

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系统、全面的积累升华凝结经验,一定要有大量的教学后记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持之以恒,让写课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

 

三是要言简意赅。写课后记不必长篇大论,不必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抓住要害点,捕捉亮点,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四是要历练升华。我们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面撰写的课后记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因材施教、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撰写课后记,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的处理上、课堂结构上、问题的设置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五是要加强与老师们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大家对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也可以解决自己在课后记中的一些困惑和疑难。像苏效收老师这样利用校园网将自己撰写的课后记与大家一起分享,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大家可以都来尝试一下。

 

认识客观世界要遵循由“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以至“螺旋上升”的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带着一颗爱心去进行教学实践,及时记录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感性的体会上升到理论认识而后再去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这样才有可能将我们零散的教学之珠,穿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老师们,拿起手中的笔,将自己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吧!

 

                                                 郑芳

                                             200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