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实习就业1>顶岗实习>正文

青岛有个残疾人的“乌托邦”

发表时间:2012-11-08 阅读次数:3433

 

200人的工厂,残疾人有42人,老板每年倒贴近20万养残疾工人

●21名聋哑女工组成“无声车间”,她们的产品合格率全厂最高

●老板说,残疾人不需要可怜和施舍,他们要的是平等相待 

聋哑女车间主任当“翻译”
    创业初期,因为交流不畅,车间闹出不少矛盾。“他们心地很善良纯净,同时有些自卑脆弱。”以前有个车间班长跟聋哑员工交流时,打了一个手势,意思是“你等等再说”,结果那名员工从手语的角度理解成了“你赶我走”。他一气之下,联合了几个聋哑员工找班长“算账”。还有一次,一位女员工洗手后下意识甩手,不料水溅到了一个聋哑女工的脸上,聋哑女工立马打开水龙头掬起一捧水,泼到了她的脸上。
    在兴达印务这个由21名聋哑女工组成的模范车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这里的女工最大的48岁,最小的19岁。记者走进这个车间时,只能听到机器的轰轰声,女工时而打手语交流,时而相视一笑,这里不像个工厂,更像是个无声的女儿国。
    管理这个车间的是37岁的聋哑女工庄光芹,她在这里工作十年了。见到记者,她莞尔一笑,还未等王建民老师“翻译”,她就通过嘴型看明白了记者问的问题,并迅速用手语给出了回答。这个特殊的本领让她成为上下级沟通的枢纽,连接着无声和有声世界。
    也许本身就是聋哑人,庄光芹摸索出了一套张弛有度的管理风格,拢住了所有姐妹的心。工作时,她唱“红脸”,霸气外露从不妥协,对员工要求非常严格。每次有新品,她自己会吃透工艺先作出一个高质量的样品,让姐妹们照着做。班组生产的产品合格率达到100%,是检验部和客户最放心的部门。新来的实习生,她会花一个周的时间亲手带,为了留住员工,她掏钱请姐妹们吃饭。
    而生活中,她又是个细心负责的大姐,哪家生活困难了,她去跟领导沟通,帮忙提前支付工资。哪个姐妹生病了,她无微不至照顾。“前几天,二十几岁的聋哑女孩做工时觉得心情不好,就偷着坐车去了台东和中山公园,她安顿好家里10岁的儿子,晚上11点去把这个姑娘找了回来。想想看,一个聋哑人在台东闹市找到另一个聋哑人费了多大力气! ”周磊说。
他们在“乌托邦”学到谋生本领
    在车间里,残疾工人与记者眼神交会时会露出灿烂的笑容,他们是主人公,单位不仅定期给残疾员工上“生活辅导课”,每月还有两三次例会,让残疾员工给企业提建议。周磊每年都包车带着员工去旅游,“旅游能让员工保持积极的心态。”而每到元旦等节日,兴达印务的职工们就忙着排练节目,庄光芹的“无声车间”的民族舞是她们的拿手节目,总能获得满堂喝彩。
    记者在采访中,有个叫小圆(化名)的聋哑女工诉说了这样的遭遇,她曾被另一家工厂“高薪”的招工信息吸引,“辞职到那厂后,发现聋哑人被当成工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受到歧视,工资拿不到2000元。 ”小圆发觉被骗了,想回来工作,周磊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这些事情被残疾员工传播了出去,凭着口碑,每年都有近百位残疾人慕名而来,抱憾而归。“公司从来不愁招工,可我负担不起,每年只能勉强进几个员工。 ”
    在这里,他们更像一家人,“汶川地震的时候,有个生活非常困难的聋哑工人要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捐出去回报社会,我们几个人拖住她,才没有成功。”周磊说,跟残疾人相处的时间越久,才越懂得他们的不易与真诚。
    周磊给员工开会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欺负残疾员工就是欺负我”。残疾人不需要可怜施舍和包庇,只要平等对待就好,“我只是尽力营造一个平和有爱的环境,让他们在我这里学到技术,万一我的公司哪天倒闭了,他们在行业里找个工作养家也不难。 ”

青岛晚报记者李泽慧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