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正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发表时间:2009-03-23 阅读次数:2357 作者:辛怡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呢?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整合”,把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整合”不是东拼西凑,而是有效地“结合”。

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资源包括文字史料、影视资料、历史遗产、文物古迹等等,如果能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为教学服务,可以很好的提升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本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青岛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吸引大量的文人政客流连于此,为这个年轻的城市注入了历史的韵味。我们历史教师仅把自己当作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忽视了自身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何开发、利用本土历史资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于1923年来青岛居住。沿福山支路往东走,不远就可以看到一处造型别致的西式洋楼,这里就是福山支路5号“天游园”——康有为的故居。在讲述《戊戌变法》一课时,可以以次为契机导入新课,让学生领悟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她就在我们身边。

八国联军侵华时,德国远东舰队侵占青岛,为宣扬占领者的功绩,德人在现信号山西南侧的山腰处,竖立起了占领青岛纪念碑,并在此建立了无线电台和信号台。这也完全可以用于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本土历史资源,我们责无旁贷。

二、课本资源的再开发、利用。

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同志痛心疾首,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一文。这段话出现在课本小字部分,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老师要善于挖掘并丰富课本资源,引导学生质疑:这是谁发表的题词?“江南死国难者”是指在什么事变中牺牲的人?“江南一叶”是指谁?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包含了什么历史典故,?用在这里想说明了什么?题词在当时有何影响等等。在实践中提升课程品味,在无痕的教育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影像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校学生由于受到听力损失的制约,利用影像资源进行视觉补偿显得尤为重要,达到学校提出的“以视促学、以视导学”的目标。五四运动——《我的1919》、纳粹屠杀犹太人——《辛德勒名单》、鸦片战争——《林则徐》、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解放战争中的战争影片等等,举不胜举。

四、针对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谈谈我的一点感想。

1、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意味材料越多越好,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没有体系,没有深度,那还不如放弃。

2、对课程资源奇思妙想的设计,我“想不到”!看优秀教师的课,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他怎么想到用这个好办法,怎么想到这么好的导入……一直很关注二中的靳庆然老师,看到他设计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感觉真抖包袱,让我看到了前进的方向。